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也不挖掘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陵墓,地宫为什么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也不挖掘秦始皇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这段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地宫内的宏大场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游途中病逝于沙丘,随即被运回骊山下的地宫中下葬。在秦始皇陵彻底修建完工后,秦二世胡亥就把参与修建地宫的所有工匠们通通都杀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陵内部到底有什么。
作为千古一帝的陵墓,秦始皇陵根据侍死如侍生的原则,仿照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兵马俑坑,就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秦始皇陵如此神秘,并且附近的兵马俑坑里已经开挖出土了不少极其珍贵的文物,那为什么几十年来都没有听说要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的消息呢?
事实上不是没有人动过这个心思,根据史书记载,起码就有西楚霸王项羽、后赵皇帝石虎、唐末起义领袖黄巢、五代梁人温韬等人打过秦始皇陵的主意。但根据考古学家的勘测证实,秦始皇陵到目前为止还未被盗挖,而且短时间内也不会主动挖掘。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析一下,秦始皇陵不能挖掘的一些原因。
一、跨径500米的全包围屏障难以实现。
由于秦陵的结构是由地下的地宫和地上的封土构成,想要地宫暴露出来,就必须先移除地面上的封土。经过航测,这座巨型陵墓长350米、宽345米、高55米,但这还并不是封土堆当年的原貌。
根据《汉书·楚元王传》传所记载:“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按秦尺折合今约23厘米来推算,仅仅是高度就已经降低了70多米。根据勘探结果,原封土边界在今现存封土边缘的50~60米处,和“周回五里有余”的记载基本吻合。由此可知,2000余年来的水土流失,致使封土堆现在的规模要比原貌小得多。
要想挖开这么大的封土,从考古保护的方面考虑,既不能用炸药暴力炸开,也不能用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挖掘,毕竟封土下方是什么我们还无从知晓。这就注定了,秦始皇陵的挖掘必定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个春夏秋冬,面对多少次雨雪风霜。因此就必须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一个大棚避风遮雨,这样既有利于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的文物。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跨径在四五百米的全包围的屏障,而且为了不影响地下墓室结构,大棚的中间还不能打桩立柱子。另外大棚内还需要24小时保持固定的温度、湿度以及各种及其严苛的条件,把自然环境和墓室完全分割开来。
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挖掘秦陵将是天方夜谭。这其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可能面对的一系列技术性难题,都是难以预估的,但这才仅仅是整个挖掘工作的基础环节!
二、地宫极深,地下情况不明,贸然挖掘危险重重。
地宫的核心叫做玄宫,也就是存放秦始皇尸体的棺椁所在地。古代人为了隔绝空气,防止尸身腐烂,把坟墓建造得很深。关于秦陵地宫的深度,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了秦始皇墓的地宫深度“穿三泉”,那么“三泉”到底有多深呢?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穿过了三层地下水。根据秦朝时期的水文资料显示,第一层地下水距离地面的距离大约是16米,那么穿过三层地下水,根据推断最少也应该是48米。经过这些年的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0~35米深,地宫大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兵马俑坑离地表3~5米,秦始皇地宫深了近10倍!
1972年考古学家们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一号墓,墓主人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这座墓地的规格看起来已经相当宏伟壮观了,深度也比较深,但还是完全没法与秦始皇陵相提并论。
以我们现在的技术就贸然地将工作人员送下现场勘察和挖掘,极有可能出现的是人员死亡,以及文物毁坏等多种不堪设想的后果。
(
具体原因在第四和第五点还将做进一步的说明)
三、挖掘耗费时间无法估计。
即使不考虑实际埋葬情况,也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按照挖掘面积来算,这都将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工程。作为对比,我们先说两个墓葬发掘的先例以作参考:
陕西凤翔秦景公1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公大墓在1976年被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时间。而兵马俑坑的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经过近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也仅仅占到遗址总面积的约1/5。
而秦陵封土堆的面积大约为12万平方米,是秦公墓的约20倍,兵马俑坑的6倍!
即使今天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取得到一定的进步,但要发掘秦始皇陵的时间跨度,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中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考古工作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地宫里的水银难以处理。
《史记》记载,秦岭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秦始皇陵博物院的馆长介绍说,目前世界上的一些最新的高科技的手段,比如遥感、高光谱、地磁法等,已经全部应用在了秦始皇陵的探测上。探测结果证明,陵墓封土的中心区域存在着大量的汞元素,要比周围土地高出20倍。
古人在当时已经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据专家估计,如果真如所谓百川江河大海一般,则至少使用了可能100吨的水银!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内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坏。而且汞是剧毒物质,易挥发成气体,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从而使那些盗墓者望而却步。
目前我们面对这些水银的考古方案,都很难实施。比如这一切都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条件极其的严苛。如果在勘探过程中,这些水银不慎泄露出来,它所造成的汞污染将带来极大的危害。挥发的汞气体,对于考古人员的安全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五、无法保证地宫内的文物不被破坏。
简单来说,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起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就发生过一次中国近代考古史上惨痛的教训:当时的考古人员在技术水平落后和缺乏保护意识的情况下,盲目的对明朝万历皇帝定陵进行了挖掘。结果导致陵墓中原本色彩斑斓的丝织品,遇空气后氧化,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变硬腐化。一时间包括各种丝绸品在内的字画珍宝,顷刻间灰飞烟灭,遭到考古界的一片骂声。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泽,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为此而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复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再后来,针对想要开挖乾隆陵墓和武则天陵的请求,周总理做出了“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的批示。
上一篇:孩子在家里横行霸道,在学校里却性格相反,害怕学生,老师,畏首畏尾的,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