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理学-“梦”是如何产生的?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学-“梦”是如何产生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睡眠是一种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是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地不做出反应的一种生理现象。
关于睡眠发生的机制,目前有主动发生学说,被动发生学说,体液学说,神经递质学说等几种学说,其中主动发生学说更为人们所接受。主动发声学说针对有无特定的睡眠中枢而所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的同步话,发出的冲动向上传导作用于大脑皮质,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作用拮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另一种观点是巴甫洛夫学派提出,认为脑内并不存在产生睡眠的特定中枢,睡眠是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扩散到一定程度和范围时产生的。
睡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睡眠时身体的活动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及反应能力降低,同时,通过睡眠人们可以保持其清醒的头脑旺盛的精力。睡眠的周期是循环式发生的,一般一天一次。
睡眠时相,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而不是均匀的安静状态,睡眠过程中脑电图,眼电图和肌电图的监测显示,睡眠过程是由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所构成。人刚入睡时一般都从正相睡眠开始,之后两个时相交替进行。
正相睡眠脑电图的特征与觉醒时相比,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或非快速动眼睡眠。此期呼吸和其他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均下降。
异相睡眠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快波睡眠或快速动眼睡眠。此期特点是眼球转动很快,脑电图活跃,与清醒时极为相似,因此而得名。此期具有许多频道的生理活动,因此又被称为活动睡眠状态。出现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第一脑干中的特有神经元过度极化,肌电图反映肌肉的抽动,肌张力是睡眠各时期中最低者。伴有像瘫痪时大肌肉所具有的不活动状态。第二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的关系,且有利于新的突触联系而促进学习记忆活动。第三此期梦境是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能舒解精神压力,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其他的例如遗尿,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多见于儿童,与大脑发育不完全有关,一般随年龄增大逐渐消失。睡前饮水过多或过度兴奋也可诱发遗尿。梦游,可能与遗传,性格,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梦游发生时,患者可下床走动甚至可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动作,然后继续上床睡觉,醒后对梦游过程不能回忆。对梦游者,应加强预防措施,如将卧室中的危险物品移开,必要时关窗,锁门,防止意外或损伤的发生。经常发作或发作持续几年者,则可使用抑制睡眠的药物。对于遗尿者,晚间要限制饮水,并在睡前督促其排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