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理学-“梦”是如何产生的?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学-“梦”是如何产生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梦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不管是晚上睡觉还是白天午休的时候,都会做梦。 01 日有所思而做梦
白天思考一件事情,思考的用心了,那么晚上就有可能会梦到和这件事相关的一切,比如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情绪等等,都会在梦里出现。
02遗憾导致
我们会发现,做梦的时候,我们会把和现实有一点点关系的事情,梦成一种无限延伸的状态,比如我们会把现实中没有做到的事情,在梦中畅快的做完,其实这种梦便是我们日常中那些遗憾导致。
03身体某些感觉引发梦境
比如说我们忽然在某些日子经常做噩梦,梦里被吓出一身冷汗,忽然醒来发觉自己心慌心悸浑身出汗,那么这时候你要检查一下身体,因为这些梦境都是由于你身体出现毛病引发的。有时候做梦牙痛,醒来后发觉牙痛的受不了,都是这个原因。
梦境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皮层的那些神经,在我们睡眠的时候没有被抑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便刺激到了我们的神经系统,自然产生各种梦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心理学领域问题,各个学派众说纷纭。读书时学过,现在基本忘的差不多了,就不一一罗列献丑了。
我的观点倾向于,梦是对已有思想行为观念的重新整理和再认知。
比较常见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佐证这个观点。此外,有些特定梦多次出现,往往意味着心理有潜在谜团未解开,或未被大脑认知合理化。
弗洛伊德一个梦的解析就奠定了他的学派领袖地位。希望将来的科学能准确解码这个神奇的领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睡眠是一种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是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地不做出反应的一种生理现象。
关于睡眠发生的机制,目前有主动发生学说,被动发生学说,体液学说,神经递质学说等几种学说,其中主动发生学说更为人们所接受。主动发声学说针对有无特定的睡眠中枢而所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的同步话,发出的冲动向上传导作用于大脑皮质,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作用拮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另一种观点是巴甫洛夫学派提出,认为脑内并不存在产生睡眠的特定中枢,睡眠是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扩散到一定程度和范围时产生的。
睡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睡眠时身体的活动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及反应能力降低,同时,通过睡眠人们可以保持其清醒的头脑旺盛的精力。睡眠的周期是循环式发生的,一般一天一次。
睡眠时相,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而不是均匀的安静状态,睡眠过程中脑电图,眼电图和肌电图的监测显示,睡眠过程是由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所构成。人刚入睡时一般都从正相睡眠开始,之后两个时相交替进行。
正相睡眠脑电图的特征与觉醒时相比,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或非快速动眼睡眠。此期呼吸和其他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均下降。
异相睡眠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快波睡眠或快速动眼睡眠。此期特点是眼球转动很快,脑电图活跃,与清醒时极为相似,因此而得名。此期具有许多频道的生理活动,因此又被称为活动睡眠状态。出现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第一脑干中的特有神经元过度极化,肌电图反映肌肉的抽动,肌张力是睡眠各时期中最低者。伴有像瘫痪时大肌肉所具有的不活动状态。第二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的关系,且有利于新的突触联系而促进学习记忆活动。第三此期梦境是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能舒解精神压力,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其他的例如遗尿,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多见于儿童,与大脑发育不完全有关,一般随年龄增大逐渐消失。睡前饮水过多或过度兴奋也可诱发遗尿。梦游,可能与遗传,性格,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梦游发生时,患者可下床走动甚至可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动作,然后继续上床睡觉,醒后对梦游过程不能回忆。对梦游者,应加强预防措施,如将卧室中的危险物品移开,必要时关窗,锁门,防止意外或损伤的发生。经常发作或发作持续几年者,则可使用抑制睡眠的药物。对于遗尿者,晚间要限制饮水,并在睡前督促其排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人在清醒的状态中可以有效地压抑潜意识,使那些违背道德习俗的欲望不能为所欲为。但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或放松状态时,有些欲望就会避开潜意识的检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识层面,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表现自己,这就是梦的形成。梦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释放压抑的主要途径,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之火由于现实的原因遭受压抑不能满足,而潜意识中的冲动与压抑不断斗争,形成一对矛盾,进而形成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使欲望寻找另外一种途径或满足,这就是梦。”有人说:梦是自然进化的谬误,是上帝造人时的过失。 有人说:梦是一封没有翻译的远古来信。 有人说:梦是人生的另一部华彩乐章。 但不管怎么去评论梦,事实是我们每天必须做梦。 所不同的是,知梦者,观照心灵,终身受用;不知梦者,照样生活,一无所害。 梦就是这样,既慷慨大度,又吝啬小气,关键在我们自己。梦是怎么产生的?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做梦是大脑在虚拟环境中对如何处置危险情况的预演。尤其是噩梦,人类每年要做300到1000次噩梦。人类正是在噩梦中进行安全训练。卡耐基梅隆大学泰珀商学院副教授凯利·摩尔韦奇(Carey K. Morewedge)和哈佛商学院副教授迈克尔·诺顿(Michael I. Norton)在2009年所做的一个研究对梦的意义以及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者给美国、韩国和印度的学生提供了4种已有的梦的理论进行选择,看他们对每种理论的接受程度。理论1:弗洛伊德理论:梦体现着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情感,而那些被回忆起来的梦的碎片则能帮助我们揭露这些深藏的情感。理论2:问题解决理论:梦主要是用来处理与生存法则有关的信息。因此,梦能给我们提供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深刻见地。理论3:学习理论:梦是大脑处理白天所接触到的信息的过程,它帮助我们清理掉没用的信息从而避免大脑信息混乱。理论4:副产品理论:梦是一种没有涵义的幻象。是大脑在处理感觉输入的随机脉冲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象。结果显示,不管在哪个国家,人们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同度都是最高的,认为梦具有深层涵义。(美国56%,韩国64.9%,印度73.8%)。也许东方文化更加相信梦的潜意识涵义。这个研究还证实了梦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影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梦没有明显的外源性原因,个体会更倾向于认为是自己内在想法的来源。而认为梦有意义的个体会更容易受到梦的影响,并且个体会削弱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梦的意义,对梦的解释出现了自我服务偏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