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请问一下~第一个英语翻译是怎么翻译成中文的~他是怎么知道英语的各个单词对应的中文的?
语言,英国,丹尼尔请问一下~第一个英语翻译是怎么翻译成中文的~他是怎么知道英语的各个单词对应的中文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你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人类在语言,科学,商业,农业等等领蜮都是通过交流,实践逐步发展和沟通,経过漫長的历史演变最后在专业人士的整理中,成为人类的共同知识。语言也一样经历这个过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婴儿呀呀学语的情景,一边吃奶,一边通过母亲的语音演示,不断地重复,這样的实践就相当于翻译过程。第一个词就是孩子夲能,母亲的形体,语音不断反复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翻译过程!我相信这个过程人人皆有共识!希望你作为参考。你提出一个很单纯又有趣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个将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人所具有的翻译能力相对于当今专业翻译人士来说肯定是极其有限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就是虽然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但都是对客观世界中有形或无形事物的人为表达。无论在什么国家,亦或是在世界哪个地方,有形或无形的事物肯定是广泛的普遍的存在的。这就是不同语种国家的人们可以交流沟通的根本前提。即使是某一个国家有的另一个国家没有,完全也可以通过已经认知的可以互相沟通理解的方式让对方明晓这个事物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两个不同语种下的人们可以互相沟通交流的或者大家共知的越来越多。此外,即使到目前为止,肯定还存在一个国家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不能直接被另一个国家的人们所知晓或者理解,但完全可以通过已有的为大家共知的语言解释清楚。就像交通大学的名字由来,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则其志同也。在不断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互相更加熟悉,共知更加广泛而深入。正可谓语言不是问题,距离不是障碍,在不同语言文明的交流碰撞当中,世界一家亲,命运紧相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个人只会翻译几个词,与他生意紧密相关的词,如他做烘培生意,听到bread,就创造出“面包”这个中文。听到butter,知道是用牛奶提炼出来的,就翻成“牛油”。
第二个人用了第一个人的翻译,觉得挺好,就传承下来了,但如果觉得不好,就去修改,例如“牛油”可能指牛肉的脂肪,于是改成“黄油”。第二个人继续扩大翻译的词汇量。
经过无数人的传承,到了你我之辈时,该翻的都翻译出来了,你我之辈就会觉得前人之伟大,但实际上那只是无数努力的累积,不是一个人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提问者还在学习教科书阶段。其实一定要记住,中文和英文都是一种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科学理论。而工具的最初使用,一定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具体到语言上,一定是某个人到了外国,在当地环境中要想生活下来,必然要学习当地语言。其实也很简单,拿着苹果跟着英国人说“apple”,很容易就学会了各种具体名词和动词。然后再连比划带蒙,再学会其它的词汇和用法。等具备交流能力了,才是翻译的问题。
其实从这种学习的过程看,现在的英语教学方式压根就是违背人类学习语言基本过程的。但在目前条件下,学校也确实没有其它好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没有明确的开始的。想不明白这件事,只是个人智力问题。如果你观察过学前儿童是如何学习外语,或者真正理解语言的本质,第一个翻译这类的问题就是自明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你有一个小孩,在他学会说中文后大约是4岁,然后再把他送到国外幼儿园,甚至小学,就算老师不教小孩任何东西,在平时的对话中小孩子会自己领悟单词意思,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可塑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应该有一个过程,一个以已知学习未知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比划、猜测,且初期比较粗糙,存在不少误解、错误。我当初在学习法语时,外教是一个瑞典人,全法语教学,上课完全靠猜,他在讲什么你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零星几个单词能够猜出一些,但不一定都准,当然外教老师比较夸张,表情丰富,不懂他会不断重复,想尽办法让你明白,一些好表述的名词直接可以用实物或者图片展示就可以。翻译其实需要交流然后不断修正,追求信达雅。
上一篇:老年鞋和年轻人的鞋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