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
抑郁症,抑郁,意识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抑郁症形成原因,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解释。
一、心理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早期形成的敌意情绪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责备的根源是愤怒,该愤怒本来是指向他人的,后来指向内部,转向自己,这种愤怒被认为与一种童年期待特别强烈的依赖性关系相联系,比如亲子关系中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不能被满足,成人期这种真实或符合化的损失会使敌意情绪重新活跃起来,开始指向个体自己,引发抑郁中的典型表现—自责。
二、行为学派
当一个人经历丧失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变更之时,若得到不充分的正强化而且经历很多惩罚,就会导致抑郁。缺乏充分的积极强化,导致一个人感到悲哀和退缩,抑郁的人倾向于低估正反馈而高估负反馈。
三、认知学派
1、负性认知定势
对自己的消极看法,消极的当前体验,对未来消极的看法。
2、解释风格模型
抑郁的人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他们有种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预期。但是这种状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如何解释生活事件,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内部的—外部的,整体的—特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假定你考试没有考好,你将这归因于内部因素(是我笨),而不是外部因素(考试真的太难),这会让你感到悲哀。你可以选择一个除智力以外的不太稳定的内部品质来解释你的成绩(我那天太累了),而不是将成绩归因于一个内部的、稳定的而且有整体影响或远期影响的因素(我笨)。解释风格表明,那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性的个体对抑郁有易感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近这样的问题很多,说明这类病人很多,或者类似的情形很多。
题主的问题挺好的,能看到问题根源的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
我不是医生,也确实不是那个专业的,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觉得抑郁的根源主要是心里的问题,我感觉大多数的人都源于自己不被认可,才导致自我否定,或者和所在环境不能融入,心里产生强制的变化。于是总是在思考歇斯底里的问题,反复思考得不到答案或者答案总被推翻,从而抑郁。一般这样的人还是有些内向,心胸不够开阔,圈子太小,认知有限,这些种种的原因都能促使抑郁吧。
总结一下根源在于认知范围和所接触的事不匹配。
还要补充一下,现在有抑郁情节的人真的是很多很多,轻微的自己根本不知道。要补充的是抑郁症也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比较压抑的民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繁荣,物质极大丰富,科技的进步带来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贫富悬殊,年轻人压力倍增。这个要客观的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性不够好,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内在的培养,导致精神文明的贫血。这个本应该是社科院的专家研究的内容,可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身心同病。于身 脏腑亏虚 能量见底。于心 执着纠结 自我束缚。 临床上用中医之法辩证补益脏腑 补充能量 又用精神分析和心理安慰之法 双管齐下 疗效较为满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来自家庭父母教育的影响。或许你不这么认为,但这正是铁铮铮的事实。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接触外界,接受这样或那样的信息,最初都来自父母的教育,本来说脑袋是空白一片,再加上人类大脑特有的机制——能够对客观事物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父母的言行举止产生深刻的记忆,并保存到潜意识当中,对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的生活方式,性格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非打即骂,就会使孩子大脑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恐惧,心理上就会产生阴影,此时,就可能保存在潜意识里,就像有人一直在耳边恐吓他,使他一直逃避,一直用别的方式发泄——就会以上网玩游戏等极端的方式去满足自己,从而达到自己的\"快乐\"。久而久之,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流,与社会脱轨,交流就会成为人生的一大障碍,越有障碍,就越不想与人交流,就这样进入内心自我反复斗争的深渊,正所谓\"焦虑成疾\",觉得自己无法达到别人的高度,从与别人比较无果,到自我逃避,从对人生失望到绝望,慢慢就会形成病症,这就是抑郁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电脑来打个比方吧,说起来可能会比较通俗一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