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
抑郁症,抑郁,意识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电脑的操作系统崩溃了,也就是通常说的死机了,对于人体来说,也就是人的情志系统崩溃,在临床上,被称作抑郁症。
与抑郁症类似的,还有一种叫自闭症。但本质上却有非常大的区别。自闭症呢,就像是我们的电脑,无法开机重新启动了。
情志致病的总原理: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我们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没有什么抑郁症或者是自闭症这样的描述,我们对跟心理相关的问题,有一个词,叫情志不遂。严重一点的,就叫情志病。
那么抑郁症的根源自然就的出来了,那就是情志出了问题。如果想要治好,那就需要对电脑格式化,然后重装系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负面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认知,释放了太多负能量,又纠缠了负能量!在负面循环之中,浮浮沉沉!打破负面循环,进入正面循环之中,身心的各种问题都会好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在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权重最大,自杀率也非常高。WHO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
抑郁症是如何引起的?
01
其实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探究清楚。
尽管如此,各国学者对抑郁症的病因机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抑郁症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目前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出现涉及生物、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
下面我们来讲讲关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和已知的发病机制:
02
危险因素
不同性别、年龄、性格和经济地位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不一样。
在女性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这是跟激素水平、社会对性别的态度、心理社会应激有关。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多在21-50岁,近年来有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另外,焦虑、强迫、冲动等性格较明显的人容易患抑郁症。城市人群患抑郁症的比例要比农村高,这跟社会因素有关,城市的工作生活节奏和农村大不一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两者的差别正逐步减小。
遗传因素
03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他们的孩子一定程度也会有抑郁情绪。
研究表明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比一般人群要高2-4倍,初次发病年龄小、反复发作、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患者,他/她的家族遗传性更明显。
双生子(双胞胎)研究也提示异卵双生的发病率为20%,同卵双生的发病率为40%。这些都证明抑郁症的患病和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
04
神经生化因素
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主要是涉及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而且这三种神经递质是协同发挥作用的。
一般认为大脑中这三种神经递质的减少会引起抑郁情绪,很多抗抑郁药物也是通过提高这些神经递质来起到抗抑郁作用的。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五朵金花”。
社会心理因素
05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很多情绪都会因为社会的影响而改变。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愤怒情绪受到压抑的时候会导致抑郁,被压抑的愤怒导向内部,进而转为自责和自我怨恨,以抑郁的情绪表现出来。
抑郁情绪常由应激事件引起,丧偶、婚姻不和谐、失业等负性生活事情的发生都可能增加抑郁症的风险,对于有抑郁易感性人格和思维模式的人更为如此。在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发生6个月之内,抑郁症发病风险将会增加6倍。
抑郁症的发生涉及上面提到的多方面因素,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能一概而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将会越来越清晰,也能为预防和对因治疗抑郁症提供有利的依据,最终让我们跟抑郁症说“Bye-Bye”!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造物主的声音就是内心的声音,造物主的旨意就是灵魂的旨意。人的“自我”是一种意识上的存在,而意识是用来满足灵魂需求的工具。当“自我”质疑灵魂需求时,其存在根基便遭到了否定。这就是抑郁症的根本病因,也是它高自杀率的根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抑郁症患者“有罪”。实际上,相比大多数根本听不到/不愿听自己心声,活在虚幻与麻木之中的人,抑郁症患者恰是“真诚”和“敏感”的。他们的问题在于质疑的方向弄错了——该质疑的不是自己的心声,而是这个世界!
当然,这并不是说世界错了。而是当今世界处于各种尖锐的矛盾斗争之中,没有为各种不同需求的灵魂创造一种各得其所而又互不矛盾的意识形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如今更是东南西北乱风狂舞,要在现实中找到一条满足灵魂需求的道路,确实很“难为”意识。但是,再怎么难,也决不能质疑/否定自己的灵魂,这是走出抑郁症的关键。
人类灵魂是造物主的分灵,祂命令意识为满足自身需求创造条件,而意识又命令身体执行自己的决策。灵魂的需求本质上是对爱的某一面相的经验,这种需求绝对正确、无可置疑,常常发生错误的是意识对如何满足这种需求的认知。认知既受教育的影响,也受生死轮回积累的潜意识(阿赖耶识)影响。
灵魂并不会思考,但祂给出“好恶”判断。对事件的“好恶”就是心声——超意识,对理念的“好恶”就是价值观——前意识,对生命的“好恶”就是人生观——潜意识。越是深层的意识,越受他人、家庭、社会、轮回经验的影响,越容易发生认知偏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