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打仗讲究“礼仪”真是因为当时人的道德水平比较高吗?
礼仪,战争,讲究古代打仗讲究“礼仪”真是因为当时人的道德水平比较高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侵占别的诸侯地盘图的是其地产物及生产物的农众,因而战争不发生于始原森林及群山重岭与沙漠荒原无人区内,仅出现人口众多区域,因而得民心才可真占住。从而讲德讲成不杀二毛与不击半渡的书呆子程度。
中国战史最佳记录的清灭明,80万东拼西凑的总人口,可充军的青壮仅十几万,把人口过亿的明朝王族灭掉,全靠加入满人的汉族,及后来投降的明朝军人。不然80万人分布全中国各村城内管民众,就成元朝一个人管十二个村的人众局面,秦朝的韩郸一战,再无官军兵,就是秦人都去当地方官去了,无军兵了。
从而可证中国战仍是同军队的原军友间的争战,都是熟人老同事朋友同师门的人。
近代国共战仍如此,毛泽东是孙中山总部如干部人事部主管,机关重要级别比蒋介石黄埔军校级不能比,一个在中央,一个仅国办学校。
而各军军官也出于黄埔或各讲武堂,几乎都不是外人。
内战,包括反侵略战,都差不多只是老熟人间的战,侵者内投降与叛变的也是老熟人。
侵中国无叛者帮忙侵不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前面的的志士们己回答得很清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回答是不是,再回答为什么。
“古代打仗讲究礼仪”这种说法不太精确,实际上只能说春秋的战争即将礼仪,一进入战国时代,尔虞我诈,波诡云谲,战争礼仪那一套就成昨日黄花了。
先来看看春秋战争的礼仪,那真的可以算是军事奥林匹克,战场上大家都很讲礼貌,精神文明建设搞得都特别好。
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在战场上,交战一方的晋国大夫卻至遇到另一方的楚王,每次都会小步快走,脱帽致敬,以表示对敌国国军的尊敬和礼貌。
而楚王呢?也挺礼貌的。专门派了个使者拿着一把弓去慰问他:刚才咱们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您受伤了没有?
然后这个郤至脱下头盔回答:伟大的君上!您卑微的外邦小臣,追随鄙国寡德之君参战,承蒙君上恩准,披上了盔甲。公务在身,因此不敢当面叩谢君上的亲切关怀。拜托贵史禀告君上,下臣身体很好,正要与贵军决一死战。
交战双方的将领就这样磨磨唧唧客气了好半天,才又继续战斗。
春秋时代的战斗,胜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讲礼貌是最重要的。
一般而言,交战双方都会遵守如下礼节:
第一,不斩来使。打人不打脸,双方使节是各国的脸面,神圣不可侵犯,斩了来使,就相当于扇了别人的脸。
打人打脸,太TM不礼貌了!
第二,不以阻隘。就是不在狭窄险峻的地方阻击敌人,双方要在开阔的地带,堂堂正正的对决。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等着你,来打吧。
第三,不鼓不成列。你得等对方把阵势摆好,才能击鼓进军。人家稍息立正都还没弄呢,你就急吼吼的杀过去,那太不体面。至于什么半渡而击,那就更是狗肉上不了台面了,不是君子贵族的风范,一看就是庶民奴隶老百姓,没读过书,不知道打架应该讲礼貌。
第四,不重伤。就是战场上不能让同一个人反复受伤。不管伤势大小,都不能再弄他,得让人家回去治疗。《长津湖》里,美国一个指挥官受了重伤,吴京他们没有给他补射,当时他弟伍万里问为啥不开枪?伍千里说:“有些枪不能开”。据说,在真正的长津湖战斗里,美国部队在撤退的时候遇见了冰雕连,并没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致敬,反而残忍向冰雕连的战士们补射。
没办法,礼仪之邦才有传承千年的战场礼仪和贵族精神,立国200余年的北美蛮夷,哪懂这呀?
第五,不擒二毛。嘛是2毛?就是头发花白,黑毛白毛相间就是二毛,搁古代这就是老人家了,对于战场上的老人家,你不能俘虏,得放人家回敬老院,这是一种战争的温情和做人的底线,人懂禽兽不懂。日本南京大屠杀,男女老幼无不虐杀,甚至孕妇婴儿都不放过,这就是活生生的禽兽呀,恶魔在人间。
第六,不逐北。就是把敌人打败之后,最好不要追,要追的话,别超过50步。在春秋时代,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因为你只要跑50步就安全了,费劲儿巴哈的跑100步干啥?
为什么春秋时代的战争这么讲礼貌呢?
因为春秋不像战国,战国时代是要兼并他国,统一天下,所以要用尽各种手段,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而春秋时代呢?大家都是周天子麾下打工的,不过是想当个江湖老大,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当个老大你也得以德服人呀,事情就不能做得太绝。
所以就是这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古人讲究礼仪。打仗也要有礼仪,打仗之前下战书,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挂免战牌。
道德,现代词儿,指个人品质。
道,德,古人分别论述的,道,道理,天道。德,有个人的品行之意,但对统治者而言,有德者得天下。德与平民沒关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