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打仗讲究“礼仪”真是因为当时人的道德水平比较高吗?
礼仪,战争,讲究古代打仗讲究“礼仪”真是因为当时人的道德水平比较高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打仗讲究“礼仪”真是因为当时人的道德水平比较高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许多室友从礼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鄙人从另外一个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无论何时何地,打仗总是一件烧钱的事情,尤其在古代生产水平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时代。
因此,打仗讲究“礼仪”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总比混战要节省成本。
据说香港当初在英国殖民的时候,香港黑社会约架就不像《古惑仔》中那样火爆,双方见面就直接开打。而是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然后双方各自召集弟兄,见面后再比哪方的人多、队伍整齐,然后就分出胜负,很少直接开干的。这同古代打仗一样,都是烧钱的事情。有时候一个社团有可能因为一次约架就会被掏空,失去手下。
因为在召集弟兄的时候,就要提前讲明价钱,如果是单纯出场充门面多少钱,砍伤身体那个部位多少钱,都有明码标价。因此,双方都不愿意直接开打,而是召集手下,然后再谈判,最后财力小的只能甘拜下风。
古代打仗同样,在双方摆好阵势后,指责对方违背了那条“礼仪”,然后失礼的认错承认失败。毕竟双方一通乱战下来,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最后双方都被掏空国力,还有谁愿意跟着你干,早被第三国乘机收渔人之利了。因此,古代诸侯国越多,势均力敌,打仗越讲究“礼仪”。
以上,纯属胡吹冒聊,不要见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古代打仗讲究“礼仪”,应该是对交战双方进行约束,而制定了双方互为认可的交战双方的规则,如果交战双方都能够遵守,发生战争都按规则行事,只能说双方能够遵守共同的约定。战争都是残酷的,道德水平的高低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正义和非正义,用“礼仪”来衡量道德水平的高低,还真的不好衡量。
在战争中要遵循“礼仪”,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交战的双方如果一方刻意的去讲究,往往会造成主动变成被动,有可能战胜对手,结果反而被对手战胜,例如公元前638年,发生宋、楚两个诸侯国在泓水的一场战役,强大了楚军在北岸,准备渡河攻打相对弱小的宋军。宋国的大臣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趁着楚军骄傲轻敌,未过河之前,出其不意的发起进攻,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可宋襄公却认为;“宋国是讲仁义的国家。怎么可以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去攻击”。这个正确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宋军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打胜仗的机遇。等到楚军已全部渡河上岸,乱哄哄的进行排兵布阵时,公子目夷再次建议;“趁着楚军立足未稳未摆好阵势的有利时机,马上发起攻击,还有取胜的把握,不能再犹豫下去了”,宋襄公还是置之不理错误认为;“楚军还没有布好阵势,贸然发起进攻,还是不讲“仁义”,生死攸关的时刻又拒绝了公子目夷的建议。由于宋襄公的一意孤行,当楚军完成了渡河从容地排好阵势,向宋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宋军当然抵挡不住、溃不成军,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本人也中了一箭受了重伤,险些丢了性命。
宋襄公在带兵打仗时,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片面的强调“礼义”,对正确的建议置若罔闻,贻误了战机,致使战争失败。后人是不会同情宋襄公在战场上讲究所谓“礼仪”的行为,也不会因此认为宋襄公道德水平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古代打仗讲礼这事,大家一定会想起古典小说里说的,敌对双方客客气气的派人下战书,然后排兵布阵,双方的高管骑马来到阵别,问寒问暖,还把敌方表扬一凡才开始下手“三国演义”里曹操跟马超,和韩遂都是这样描写的,战争进入白热化后,弱势的一方挂上免战牌,另一方拿他没办法,熬上一阵子熬不住收兵回家,“三国演义”里描写司马懿和诸葛亮就是这样写的。
其实我们被骗了几千年,从人类有战争的蛮荒时代开始,战争的作用,就是抢夺敌方地盘上的一切,为了达到目际不择手段,甚至同类相食。
还有一种记载,敌国城池久攻不下,派能说会倒的士兵扮成老百姓模样混进城去,里应外合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使敌对天措手不急,落荒而逃。
战争就是一邦无赖和另一邦无赖之间的困兽撕杀,是你死我活的暴力行动,战争从来就不是温,良,恭,俭,让,根本没有什么礼仪和道德水平而言。
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就是运用种种办法欺骗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一场战争都是智商较量的结果,根本没有礼仪和道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战书,不斩来使,阵前互通姓名,挂免战牌,议停战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时打仗,两军对阵,徐国显示正义之师,退兵三十里。对方乘其退后混乱之机猛击获胜。但徐国虽败却获得了仁义之师美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