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行万里路,万卷书,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出自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读万卷书,是指要获得渊博的知识,必须博览群书,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而行万里路则是指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多实践多煅练,去多走走多看看,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以便多增长见识和丰富实践经验。
因此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书面知识必须结合生活实践,而生活实践也能使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材实学,学以致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人们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在。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读书多实践,才能对社会发展,生活环境,与人交流等具备一定学识与才能。知事理懂道德,长素质辩是非,受到大众们的爱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理解是 既要在家多看书学习,又要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理论结合实际才是真才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哪位古人说的?好像是司马迁吧。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不能浑浑噩噩,醉生梦死。要活得明白,活得更有价值,就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记得周恩来先生有句名言:一字不识,学者之耻;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可是,我要问一句:这个世界上有谁敢说,我无字不识,无事不知。所以要读书,要经(阅)历。真的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借助交通工具不算数)的人还真不多。只能是在有生之年尽力而为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古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如黄金屋。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离不开书籍的知识积累。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没有知识的沉淀哪有今天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呢!当然,读书还要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像毛泽东说过实践出真知,只会读书,死读书不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读书的同时必须要实践相结合,这样收获成果才会更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来源
最早出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思想应在古代应试中,古代的书籍很有限,能成书的理论更是有限。因此,这里的“万卷”既有书的内涵,也与朝廷的“试卷”有关,读书为了功名,就要多读书,要了解朝廷的圣旨诏令,还要行万里路进京赶考。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一个理论演化过程。 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可追溯到宋朝的刘彝,他在《画旨》中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具体的思想还有待考证。明末画家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写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这之后还有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以及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也都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等等。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
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考证和字面含义上看,“读万卷书”是指多读书,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知识,越多越好;“行万里路”是指多接触社会、多践行,不能光有书本知识,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书画艺术同样是这个道理,要多读书、多学习,更要多深入生活,多练习、多实践。
上一篇:为什么我的皮肤老是惹蚊子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