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科举,制度,考试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即守旧又死板的选拔人才的科考方式,是通过靠死记硬背的「四书五经」『八股文』及儒家思想的"政论、经典等内容来灌输知识的。
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延续着封建时期单调性的礼仪、礼教、道德理念的教条主义思想体系,对社会不讲革新进步向前发展。它的实质意义就是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束缚而制定的一种科举制度。
感谢大家的关注阅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终于清朝。
就我来看,古代科举考试和如今高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寒门学子一飞冲天最有效的办法。唐著名诗人孟郊曾作《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朝代不同,科举考试内容也略有不同。但不论那个朝代,科举考试都有着太多的弊端。
我认为,历代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明太祖将源于元(也有说法源于北宋)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就是要求必须要有四段对偶排比文字的文章,包括八股,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题目必须用《四书》《五经》的原文。内容必须用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全文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除此之外,八股文字数明清两代也有都着明确的规定。
那么八股文有什么用处呢?个人认为:八股文除了应付科举,毫无用处!、
这种将考试格式规定的如此之死的科举制度使考生们整天研究经书,不讲实际学问。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为皇室培养出了一批批忠心的奴才!
当然,科举制度的出现也有着很多的好处。
从统治者看: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和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
从寒门考生看:科举制度给了他们越过龙门的机会,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最有效的平台。
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是逐步成熟的。
隋唐时期,科举设置不严谨,进士科以诗词歌赋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甚至参加中央考试都需要官员推荐,既导致中进士很难也无法保证中者能学以致用。明经明法明算这些实务科目的官员则晋升困难。
明清时期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强制要求,虽然实质公平一些,却是从根本上扼杀了思想,制约民族活力。
相对来说,宋代科举的策论反而是贴近国家政治的,却又有极大的投机性与作弊可能。比如新党主持科举,凡是谩骂元佑旧党都能够轻松通过,反之亦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它之前还有一个九品中正制,采用这个制度的曹魏成了短命的王朝,代替它的西晋则成了中国历史臭名昭著的短命王朝之一,而九品中正制也是导致朝纲败坏的原因之一。
存在就是合理的,更何况科举制存在了1300多年,而且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地完善直到发展到极致。
也许1000多年后,也会有人抨击1977年至今的高考制度。但平心而论,高考制度难道不是最公平、最适合目前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吗?更何况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完善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内容限制,他们考试的内容和思想基本都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弊端也分历史阶段,纵观历史长河,科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情况科举的确是不错的选拔人才制度,毕竟那是的秀才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只是在不同时期弊端不同,贪污腐败导致寒门无贵子上品无寒士,八股取士导致思想被束缚这些也是后来统治阶级所加的。
上一篇:层高3.3米,面宽3.3米进深4.5米这样做楼梯可以吗?如何设计好一点,谢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