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科举,制度,考试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得俗人,俗人浅见,希望众位看官莫怪。本人拙见,好的东西能永远地留存,只有那些不太好的东西才会昙花一现。你比如近代的BB机小灵通……等等。科举曾经对中国的封建朝代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也是有毙端的。这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他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中国的封建王朝他是家天下。其实每一种制度如果为了一个民族的前景,什么样的制度都可以。科举的制度是为了封建皇帝,这就是最大的毙端了。各位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希望各位大师指正赐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事科举?科举就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
科举制度非常复杂,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也有诸多变化,它可以是唐代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可以是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它可以是明清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内容的古代考试制度,也可以是1902到1904年间主要考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的近代考试制度;它可以是李自成大顺政权以策论为主要考试形式的考试制度,也可以是太平天国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考试制度;它既可以是以满蒙文字为考试内容的翻译科,也可以是清末以内政外交理财等为考试内容的经济特科……。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始终不变的是,科举制的实质,就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你不能说明清考八股文的科举才是科举,而唐宋时期考《九章算术》等内容的明算科和1901年以后改革考试内容以后的科举就不是科举。因为考试内容和题型可以变化,它不是科举制度的实质所在。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有不好的一面,科举考试的弊端也是有的。
作为考试内容,肯定是经过沉淀之后被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在中国古代小农社会里,信息传播迟缓,交通不便,故难以经常更新考试内容,所以确保科举考试内容相对稳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拒绝变革考试内容。封建社会维持的程朱理学历经几百年而不变,导致科举内容的日益僵化。八股有罪可以分两股说。一是这文体集中了汉文化传统中的一些习惯程式又固定下来,达到顶峰,因而僵死如木乃伊,不能再有发展。二是它成为中国科举传统中最后的限制最严的工具,又重腔不重意,不顾词句通不通,只准代言,不许露出己意,在狭隘天地里摸转圈子,于是重复说空话废话,对皇帝说假话,成为习惯,出现定式,永恒不变,因而也成为木乃伊。
由于科举与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天然地融为一体,科举制度在客观上遏制了中国工商阶层的崛起,阻止了中国多种经济成分的良性发展。孙中山先生指出:“吾国人最喜作官,不问其所学如何,群趋于官之一途,所学非所用,是犹以庖人治衣,安能尽职。华人向以官为利薮,不知西人之业工商者,岁入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亦寻常之事。若作官虽位至总统,亦不过十余万而已。”
科举考试所谓公正是以牺牲应试者的个性为代价的,这一现象既浪费了大量人才,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钱穆先生论道:“中国又是一个绝大范型的社会,而时时处处用心在裁抑特殊势力上。封建贵族社会崩溃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始终未产生。门第社会消失了,军权社会也难得势。终于走到科举制的社会上,而停滞不前。这是中国社会在其已往演变中的一个客观历史的真相。”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知识分子就业范围有限,故科举入仕成了士人们的共同追求,其强势指挥棒的作用十分明显。为了能够考中,一部分教师、官员和考生及其亲属等具有急功近利乃至不择手段的思想和行为,荐举当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在科举时代变相存在着。同时,因应付考试而导致的浮薄学风也非常明显,正如明臣张璁所言:“自夫世俗以科举为学,师弟子之所相授受者,不过稀章绘句之文,而道卒无得于心焉。”
与张璁同时的桂萼也指出:“诸生业举子,志在仕进,经书初解章句,便拟题作文字,竞为浮华放诞之言,以便有司之口,遂致破裂经传,不特买柜还珠而已。”乾隆时的兵部侍郎舒赫德也认为:“时文徒空言,不适于用,墨卷房行,辗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对于绝大多数士子来说,科举中式如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及。
随着难度的提高和科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绝大多数士子在无奈中感到绝望,但为了跟风,又不得不与书籍为伴,消磨时光。多数士子平日不再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而一味地揣摩试题,摹拟仿作。尽管此类庸才不可能在科场得逞,但因人数众多,其所作所为对学风和士风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王德昭先生就此论道:“科举制度之下,利禄的引诱却转使多数士子于考试时作弊,为不忠、不信、寡廉、鲜 耻 的 行 为,则 当 非 立 法 者 所 能 逆 料 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在秦朝以前采取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后来又加入了军功爵制;但大部分还是世袭制。到了汉朝,为了选拔民间人才,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正式的科举创建于隋朝(也有说始于唐朝),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
任何的制度和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就会有弊。科举改善了用人制度,没有世家背景的平民百姓,只要有才识,还是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推动整个社会读书的风气。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考试的内容是由统治者制定,成为了统治者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第二就是加重了官场的腐败,滋生很多贪官以科举考试内容作为收受贿赂的一个捷径。第三导致部分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能一举成名的太少了,所以经过那么多年“寒窗无人问”成名之后的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上一篇:层高3.3米,面宽3.3米进深4.5米这样做楼梯可以吗?如何设计好一点,谢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