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纪律的权力”应该归还给老师吗?
老师,学生,学校“纪律的权力”应该归还给老师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纪律的权力”应该归还给老师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孩子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不能只靠学校和老师,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学校和老师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权或惩戒手段,用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学校和老师是弱者,一旦有任何意外发生,问题都在校方,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三方联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真不应该,老师就应该光讲课,不该管学生,有个别闹得使课堂进行不下去的学生应该交给学校保安处理,这样老师才不会有责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这里是教育观察号,点击关注,为你答疑解惑!
在讨论“纪律的权利是否应该归还老师”前,我们先把明白这个问题,如果学生犯了错,老师想管但是不敢管,最后坑的是学生还是老师?显而易见,最终受影响的是学生!即使没有背过三字经,你也知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一旦在学校犯了错,违反了学校的相关纪律,作为老师,理所应当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但是现实是老师想管却不知道如何管理,很难掌握尺度,很多老师进退两难。近年来,大家在网上看过也听到过很多教师因为管理学生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而去学校和教育局去告老师的情况,而学校和教育局也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对老师进行批评教育,让老师向学生和家长道歉。严重的甚至把教师调离教学岗位,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即便如此,有责任心的老师仍然行使管理权或惩戒权,让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但我们也应当承认,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很难掌握尺度,管理的方式、惩戒的方法、责任的归属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让老师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还要冒着承担责任的风险,这让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显得没有底气,这个问题再今年的两会上也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
为了使老师能够更好的管理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教师的管理权和惩戒权明确下来,并划清权利范围,之前不论是对老师的“六条禁令”还是“十项准则”,我们不能把老师管得像学生,学生供得像祖宗,教学相长,教管并行才是教育的正确方式。
2. 学校、家长、老师之间探讨合适的惩戒方法、惩戒尺度,并以规定明确下来,目的就是通过三方的讨论,找到管理的共同点,很多老师不敢管学生,很多程度上在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我们对于那些拳打脚踢学生的老师要态度鲜明,但是不能因为孩子被老师批评教育就上升到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如果不能让孩子建立起最基本的规则、纪律的观念,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远,家校共育更多的是理解、配合、协作,而不是过分纵容。
3. 从法律法规上对老师人身权利进行保护,现在多了一个词汇叫“校闹”,个别家长如果对学校尤其是老师有一点不满,动不动就到学校闹事,严重的甚至对老师实施暴力,所以我们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对于老师也应该予以适当保护,让老师合理使用管理权和惩戒权。
把“纪律的权利、惩戒的权利”还给老师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对于学生来说,保护与教育应该并行,该惩戒的时候让他们知道对错是非,该保护的时候我们就该呵护到底,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共同努力,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您的关注与点赞,是观察号最大的收获和感动,也是观察号进步最大的动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
我想没有人不想成功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应该归还老师
教育法专家 首都师范大学罗凯生教授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主体的地位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权利,个人的权利包括个人尊严 个人自由 隐私越来越受到尊重。许多人主张欣赏教育 没有批评教育 爱教育等。这种新的儿童教育伦理影响了教师对儿童的教育行为,使教育学科问题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正如愚人节中国女性——评论员余继庆说:“随着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体罚的纪律处分逐渐被认为远离校园。此外,一些父母过度保护学生和舆论过度表达了一些教师的不端行为,这将导致教师管理而不敢控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能更愿意让学生流动而不愿意惹麻烦,而职业尊严和幸福感可能会失去一点。
教育家Markalenko说:“适当的惩罚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如果你不理解惩罚,老师就会放弃他的一些职责。”当父母放下棍子时,父母不能强迫自己。学校和老师放下了统治者,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亲吻老师,相信道路,教导老师。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说,如果整个社会形成父母屈服于孩子的氛围,未来的孩子就会变得可怕,我们的未来也很可怕,所以出生的孩子无法承受中国未来发展的负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