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守而不战,赵国的国力能保障几十万大军的长期军需供给吗?
秦国,赵国,关中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守而不战,赵国的国力能保障几十万大军的长期军需供给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军兵力17万,作战地在韩国。近秦远赵,这也是为什么赵王欲速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给历史来个假如:赵国坚守壁垒不出,那结局依然是赵国败。
1、从国力上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秦惠文王时,西取巴蜀,得到了“广其地,增其民”双重收益。长平之战时秦国的整体国力也是远甩其他战国。赵国虽在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增,达到战国时秦赵两强的态势,然赵国国力却跟不上连绵大战。
2、从地理优势上说:秦惠文王时,南取楚国房陵、彝陵,东面大败魏韩,出函谷置三川,尽取河东之地。秦昭襄王时,北夺魏国上郡,直接与赵临河对峙,地势上对三晋形成包围态势。秦又攻韩上党郡,上党属于韩国飞地,韩国无力坚守,将上党郡17城献给赵国,于是秦开始攻赵于长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国虽然军事实力强,但是经济实力较弱,土地面积狭小,可耕地更少,再加上长年饥荒,以致后来长平之战时赵国到处向他国借粮,所以他不能保障几十万大军的长期军需供给。而秦国则拥有关中沃野以及天府之地,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远胜赵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单以赵国国力,不能。
先说一下当时的军制。战国时期,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而且方向大多都是向着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去。军制也有了明显变化。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程度施行了郡县制,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这时候的军队一般是由新兴军功贵族担任将领,农民为军队主力,而且,由于战争技术的提升,对军队职业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这表现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常备军,比如秦“锐士”,魏“武卒”。这与当时的生产水平也有关系,由于生产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已经足以支撑一支规模不太大的职业军队的存在。
但以长平之战这个规模,仅凭常备军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从秦军最后动员河内军民的情况便可得知,“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另外,在长平大战结束后白起杀降时,曾经放走240名年龄小的赵兵,显然,赵军也已经动员了大量的非职业军人,甚至可能已经动员了童年兵。
既然要动员到非职业军人即农夫参战或者运输辎重粮草,那么在农业立国的时期,就一定会影响到本国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导致财政收入缩水。在这一点上,赵国先天不如秦国。
秦国当时掌握着巴蜀、汉中以及关中几个大的农业基地,赵国却是一种游牧与农耕并重的经济形态。只从物资生产这个角度来看,秦国高于赵国不止一个档次。
第三,将粮草辎重运抵前线是要承受巨大的损耗的。秦国自关中至长平,可以沿渭水入黄河,再北上至汾水口,再沿汾水逆流而上,然后再换陆运,其中一半以上的路是靠水运,这样便可以大大减少路途损耗。再看赵国,其补给路线需要翻越太行山,自邯郸出发至滏口陉,过壶口关,再转西南,看起来路程比秦军要近很多,但路途却艰难异常。因此,从补给线损耗上来看,秦国也占优势。
此消彼涨之下,赵国在物资方面是真的没什么优势。即使赵王不换将,放手让廉颇继续坚守也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赵王最终的换将其实恰恰是因为当时赵国财政已经难以支撑20万大军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了。换将与求速战是不得已的决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若赵国不能,那么秦国远道而来就更不能能保障保障军粮供应了,对峙下去,先撤军的应该是秦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守其实是守不住的,当时赵因为长平已经全国缺粮了小,而赵借粮无果,导致这情况越来严重,秦坐拥巴蜀之地因此粮食对比赵来说有优势,这情况决定了赵必定由守转攻,其实我最疑惑的是当时赵比赵括有能力的人多很多,赵王居然还是派出了赵括,其实我个人认为赵主动出击没问题,但是应该派其他人来,至少不会被稍微一个诱敌深入就给包围了,其实主动出击打的好的话至少能拿下上党
上一篇:杭州楼市“银四”虽迟到,“小阳春”含金量仍高,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