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守而不战,赵国的国力能保障几十万大军的长期军需供给吗?
秦国,赵国,关中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守而不战,赵国的国力能保障几十万大军的长期军需供给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国率先推广普及了耕牛)
所以,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但单以赵国的实力,是无法独立支撑的起长平之战这种关乎国运的巨大损耗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赵两国军需供应
实际上秦赵两国军需的供给都成问题,无非就是看谁撑得够久而已。不过赵国应该撑不过秦国,这是十有八九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仓库里“粟积如丘”,秦国兴修了水利,推广农耕工具,铁器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国力上秦国是占有优势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粮食运输方面,不要认为长平距离邯郸近,而距离咸阳远,就认为赵国运粮更方便。其实赵国需要沿着太行山脉的崎岖山路进行运粮,而秦国通过渭水,黄河顺流而下。两者其实也没差多少,而且太行山道更容易被截断,在白起包围了赵括以后,秦昭襄王悉发关中15岁以上男子,遮蔽赵国粮道。
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国就是有这个优势,它在西方,可以充分的利用水路进行粮食的供应。张仪在游说楚王的时候也提到了:“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敷虽多,不费汗马之劳”。在古代不但运粮的人要消耗粮食,运粮的牲畜更也要消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一个士卒需至少需要三个人来运输粮食,一直7万人的军队,要30万人供应粮草辎重:“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
而秦国有河渭之利,用水路运粮可以减轻很多负担。张良对关中的评价就是:“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渭水和黄河,不但可以供应关中内部的运输,一旦天下有变,也可以顺流而下。所以无论在粮食的储存量还是在运输上,赵国都没有优势。
坚守或许不能胜,但是也是最稳妥的选择
但是撑得住撑不住是一回事,撑多久又是一回事。长平之战后秦国仍然没有能灭掉赵国,当然不是秦国不想灭掉赵国,而是楚国和魏国坐不住了。他们不能坐视秦国灭掉赵国,楚国和魏国在秦军围邯郸的时候,都发兵前来救援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一点,无论长平之战赵国是胜了还是败了,都不可能灭国。那坚守不出就是赵国最好的选择,守到何时呢?守到诸侯看到秦国因为消耗巨大,而虚弱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有战胜秦国希望的时候。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出现,那至少还有退路,至少在秦军包围邯郸的时候,其它国家不能再隔岸观火了,退回去总比全军覆没要好的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赵长平之战,比拼的是综合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加之司马错攻占巴蜀天府之国,使得秦国的战争潜力远胜山东六国,战国时期七国总人口约2000万,秦有其三,约600万人口,赵国约250万至300万人口,长平之战相持三年,赵国全国最青壮的50万人都无法参加生产,每天还得消耗大量的粮食,秦国也有大约50万人脱离生产,不过秦国人口比赵国多,可耕地面积比赵国多,所以可以比赵国撑得更久!以期说是赵括主动出击找死,还不如说是赵括因为国中已无粮不得不出击,以求冒险侥幸取胜。即使赵国不换将,由廉颇接着坚守不战,可以肯定最后顶不住的还是赵国。你大概会说赵国为何不找其他国家借粮?你说对了赵国确实有找其他国家借粮,不过没有哪个国家敢冒着得罪秦国的危险借粮给赵国,因为就在不久前,各国驻秦国大使亲眼目睹了赵国的亲善大使到访秦国,谋求有好解决两国争端,秦国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热烈欢迎赵国亲善大使的来访,秦国还特意邀请各国驻秦国大使出席欢迎宴会,看着秦赵两国代表进行了亲切有好的交谈,就双方关切的国际问题达成了友好共识。谁还愿意趟这趟混水啊。所以赵国想借粮?对不起,没有。所以长平之战注定了赵国必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在头条出现很多次了,最终决定胜负的根本,就是赵国国力跟不上。还有就是赵国国君的决心不够,更加使得赵国没有上下一心,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统筹全国国力,导致最终惨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赵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双方都因此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其中赵国四十五万人对峙秦国六十万人。
这种拉锯战,无论对秦国还是赵国都已无力拖延下去,如果再持续一年,国内必然空虚,两国可能都将灭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杭州楼市“银四”虽迟到,“小阳春”含金量仍高,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