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从刘备驾崩到蜀汉灭亡有四十年时间,为什么蜀汉的人口似乎没增加,还是只有一百万人?
蜀汉,人口,益州从刘备驾崩到蜀汉灭亡有四十年时间,为什么蜀汉的人口似乎没增加,还是只有一百万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就在刘备全军覆没后不久,刘禅给诸葛亮的诏书中曾写道:“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么算来,刘备入蜀时,益州能提供的兵员多达25-30万,也就是说当时益州人口是在250万-300万之间的。
这个数字虽然比汉顺帝时期少了一半多,但也不至于降到只有100万那么离谱。
蜀汉人口到底去哪了?
蜀汉的人口分两部分,在籍和不在籍。因为蜀汉的赋税和徭役是根据在籍的来征收的,所以为了逃税和躲避徭役,益州存在大量的隐匿人口,这其中既有故意瞒报口数的百姓,也有世家豪族萌附户口、屯田户、兵家、吏家,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
那么自刘备去世后的40年里,益州人口到底是增加了还是下降了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蜀汉连史官都不设,遑论做人口普查了。就连诸葛亮主政时,也是忙于南征北战,从未进行过正式的人口统计,即便对于新征服的南中地区,也是实行羁縻政策,只征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不征赋税和徭役,不征赋税和徭役自然也就没必要统计户口。
但我个人推测,蜀汉后期人口增长率是很低的,至少与刘备入蜀之初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因为蜀汉在三国当中屯田最晚,数万北伐大军完全靠益州百姓供养,无疑会加重百姓负担,东吴使臣出使蜀汉回来后报告说蜀汉“民有菜色”,可以预想当时蜀汉的民力已经被用到了极致。
所以,综上总结如下:刘备死后40年里,由于不断的北伐以及统治的腐败,蜀汉的人口并没有大幅增加,不仅如此,连在籍人口也在连年下降(因为百姓都在躲避征兵和徭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能是由于中原地区的无险可守,以及黄河的经常泛滥,使得中原地区的人们必须得依靠更为紧密的团队协作才能战胜天灾人祸,绝境逢生。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非常早熟,姓氏制度和户籍制度最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这都是组织制度的外在表现。
秦献公十年,疲弱的秦国为短时间增强国力,率先实行了"为户籍相伍"的措施,打散了国野制的区分,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把老百姓编入国家的户籍,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控制。"齐民"即所有的百姓,在法律面前都是地位平等的。当然,历史的发展走向证明,这个结论有如“人生而平等”一样,虽然正确,却无甚大用。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往往与人口相关,因为人口承担着兵役、徭役,甚至是生产力,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即“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皇帝都要祭拜上天,感谢垂赐恩德。那么,盘点家底的户籍制度就成为朝廷重要的工作。秦代的制度是百代之始,户籍制度也初具规模。刘邦的军队打进咸阳,其他的士兵、将官都在到处搜寻宝货,唯有萧何去到秦朝的国家图书馆,抢出来了秦律和户口册。萧何由此能够安治关中,并将关中打造成为汉王朝的根据地。
到汉武帝时,兵役大兴,国库乏用,朝廷就更为重视户籍制度。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西汉末年,世家大族开始复兴,形成与皇权对立的局面,造成国家活力的丧失,直接导致西汉王朝的覆灭。刘秀恢复汉朝后,采取了与世家大族共治的措施。前期皇权尚能压制世家大族,后期皇帝年幼,外戚掌权,宦官为祸,导致皇权旁落,天下纷乱。各地百姓为躲避乱世,不愿为割据的军阀们做炮灰,纷纷主动求为世家豪族的荫附户口,不在政府统计的户籍之列。逮至三国,此种情形更为普遍。
于是,在史册中就留下了悬崖式下跌的人口数字。东汉桓帝时期,全国人口的数量在4100万左右,而三国后期三足鼎立之后,魏国登记在册的只有400多万人,吴国200多万,蜀国只有可怜的90多万,三者相加,偌大中国仅仅只剩下的700万左右,这还是经历了休养生息之后的人口。因此,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中一段这样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被作为当时人口锐减的佐证。
其中,蜀国的人口最少。
公元263年,号称“天府之国”的蜀汉人口,仅仅不足百万之数。《三国志》卷33写到:炎兴元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在《晋书.地理志》中则写到:“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联系《三国志》和《晋书》采信的数字,42年间,蜀地人口竟无半点增加。所谓诸葛亮空有治才,蜀地疲敝之甚矣。可是,联系到前文所说的战乱时期,豪强世家荫户众多,此数据存疑。
据《后汉书.郡国志》,益州有户1525258,为天下第一大郡。到了《晋书.地理志》载,益州有户149300。三国乱世,益州人口缩水到14.7%。汉末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人口流失极其严重,但是益州地区却远离战火,号称海内殷富,引起各方势力的觊觎。同时,各地流民走投无路,远走蜀中,被刘璋编为为“东州兵”,成为刘璋夺取实权的重要军事力量。刘备自视为仁德之主,与刘璋在蜀中鏖战3年,虽有战祸,却与中原动辄倾国之战却有不同。因此,蜀中人口锐减的情形,尤为可疑。
三国时期赋税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官僚系统彻底崩毁,行政组织建设力不从心,两汉“编户齐民”政策下实行的田租、盐、铁、酒税、缗钱、算赋、更赋、均输等多种税赋被简并为田租、户调、力役三项。按户征收绢绵,谓之户调。以后到南北朝按户征收愈来愈普及,而且比重增大。因此魏晋时代更为重视户籍而轻视人口。这也就意味着,不见于簿籍的不仅是人口,更重要的是户籍数也未必准确。那么,蜀汉的人口究竟有多少,都去了哪里呢?有以下四种可能。
其一,豪强荫户。前文说过,东汉时期豪强渐盛,汉末战乱使得有实力的世家大族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前文所述“盖依附私家为私家之部曲佃客,不列入国家编户者,当数倍已登记之户口。”对于荫户的数量史无明文,可一般认为其数量应在编户两倍以上。因此,豪强荫户此处有56万户。
其二,屯户。曹操首开军屯制度,国家将无主之地分给流民,发给农具、种子,收其7成,以咨军用。据《晋书.地理志.总序》,晋初废除屯田制,全国户数增加67%,口数增加110.7%。蜀国在东汉末年并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战乱,本地的世家豪族并没有像中原地区那样大规模流亡。只有在汉中一带,因为被曹操迁走了一大批人口,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时,为了充实当地人口,就地屯田。不过,此种军屯,因为来回拉锯,户数不可能会有很多。诸葛亮一次败退,只能迁走数千家百姓而已,可见当地人口之凋敝。
上一篇:姜维、魏延有勇有谋,为何前者深受诸葛亮欣赏?后者有些默默无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