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代的道,府和节度使是怎么回事?
节度使,政区,地方唐代的道,府和节度使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版图最为辽阔的朝代之一。盛时的唐朝疆域“东至海,西逾葱岭,南尽林州,北被大漠,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1]大致相当于今东至库页岛,西达咸海,北起东西伯利亚北部,南及越南中部之间的地区,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为了管辖如此辽阔的疆域并巩固统治,唐太宗时设立了10个“道”,唐睿宗时把节度使辖区变成正式建制,唐玄宗时在州一级政区中创立了新的地方政区“府”,安史之乱后,道和方镇(节度使辖区)也逐渐跃居州(府)之上成为地方一级政区,这样,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简单的州———县二级制最终转变为道(镇)
———州(府)———县三级制。
一、“府”成为地方政区
唐朝前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隋朝前期的制度,实行简单的州县二级制,即以州统县,州直隶于王朝中央,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区。所不同的是,唐王朝对地方一级政区州进行了某些变革,即在这一级政区中添加了府制。唐代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将州划分为7个等级,即:辅、雄、望、紧、上、中、下。“以近畿之地为四辅,其余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之差”,[2]为了突出某些州的特殊地位,更是改州为府。府是唐朝新创的政区名称,与州同级,但地位较一般的州为高。府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开始于玄宗之世,初有“三都府”,即称设立于首都和陪都之地的州为府,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为雍州京兆府、洛州河南府和并州太原府。后来“凡重要地区或与皇帝有密切关联的地方都升为府,以突出皇帝和封建专制的权威”,[3]又先后设置了七个府,其中,安史之乱前设有一个蒲州河中府,“河中府河东郡,赤。本蒲州,上辅。义宁元年治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东。开元八年置中都,为府;是年罢都,复
为州。乾元三年复为府”。[4]安史之乱及其以后,唐王朝又陆续改置六府,据《旧唐书・地理志》0
3
2009年 第6期 温德强:唐代“府”、“道”和“方镇”成为地方政区及其对后世地方政区制度的影响
记载,分别为:改蜀郡为成都府、改凤翔郡为凤翔府、改荆州为江陵府、改华州为兴德府、改梁州为兴元府和改陕州为兴唐府。这样,有唐一代,称府者共有十处。他们先是和州一起构成了唐的地方最高一级政区,到唐后期则和州一起成为道(方镇)之下的地方二级政区。
二、“道”的设置及其成为地方政区
道在唐朝成为地方政区单位,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地理区划经临时监察区、正式监察区到行政区的转变过程。
公元627年,唐太宗开始依据山川自然地理形势,划全国为10道。“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5]这时的道仅是自然地理区域,不存在任何政区的意义,10道设置之初,唐朝廷并未任命任何各道固定的长官,中央派到各道巡视的地方大臣有:存抚使、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观察使等,并非常设。武则天执政后,为了选拔人才和有效的控制地方,开始正式派遣存抚使为10道长官,从此以后,10道逐渐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监察区。中宗、睿宗和玄宗都继续采用这种监察方法。“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敕左右台内外五品已上官,识理通明无屈挠者二十人,分为10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郡。景龙二年,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天下。至开元八年五月,复置使道按察使”。[6]由于唐政府害怕道的长官专权,皆临时派遣五品官以下充任,秩卑任重,不设固定驻所,有一定期限。这时的道是临时的监察区。
上述临时派遣的各道监察官员疲于在京师和监察地之间来往奔走,不能发挥最佳的监察效果。开元盛世期间,“玄宗对天下形势高度乐观和充满自信,以至于他无需像太宗那样谨小慎微的去考虑设置监察区可能导致对中央集权统治的不利的变化前景,另外,他还认为原先的10道在划分上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7]于是,唐玄宗把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将山南道划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分关内道置京畿道,分河南道置都畿道,将原来的10道变成了15道。每道设采访处置使,其职责如西汉的刺史一样,还让采访使兼任重要州的刺史。这样,道就有了固定的官员和驻所,便成为正式的监察区了。然而,“监察区一经固定,监察官员一任常职,它们变成行政区,变成行政官员的可能性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只要一有催化剂就能促成这一转变。果不其然,这一催化作用就在20年后发生了”。[8]据《新唐书・职官志》记载,安史之乱中,道的长官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曰观察处置使,开始兼理民政,道的长官逐渐具备了行政和军事管理的双重职能,监察区也变成了凌驾于州(府)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
三、节度使的设置及节度使辖区(方镇)成为地方政区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都督的出现导致了新的权力机构都督府的产生,尽管这仅仅是个别现象,但却意味着州之上的一层政治区划产生的必然性,无论它是军事的、监察的,还是行政的”。[9]北周及隋朝时,都督改称总管,其都督府改称总管府,隋炀帝时废诸州总管。唐初于缘边及襟要地区的一些州治置总管府,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称都督府,管辖数州的军事。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高宗永徽年间以后,为了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的都督带使持节,以示权力之重。这种带使持节的都督又称节度使,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正式任命凉州都督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遂成定制。天宝年间,有沿边九节度使(范阳、平卢、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剑南、安西、北庭)和一个经略使(岭南),合称十节度。开元年间,节度使的权力逐渐加大,至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造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据《新唐书・职官志》记载,唐后期的节度使,除掌军事外,有兼观察使的,有兼安抚使的,有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的,已兼及民政、财政
13
第18卷第6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12月
和监察。这样,节度使辖区(方镇)也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政区。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