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户口不在老家,还可以回农村盖房吗?
宅基地,农村,户口户口不在老家,还可以回农村盖房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笔者在农村乡镇从事村建国土工作,农村建房是工作内容之一,这个问题关注的人多,与之相关的是网上存在谬误的信息也比较多,为宣传好相关政策,以正视听,更好地帮助有此想法的人,特作如下答复,本答复的主要内容是:
对户口已不在农村的人,仍能通过以农村父母名义建房、修缮老屋、共建共享等形式,实现到农村建房的目标。
一、以农村父母名义建房。这种情况最容易实现,只需户口为农村的父母有一方在世,就能以其名义建房,这也是当下不少城镇户口人员首选的方式。
趁户口在农村的父母还在(至少一方),赶快以其名义到农村修建乡村别墅,具体来说,可以是利用原有老屋改扩建,也可以重新申请宅基地新建(当然,要有集体建设用地才能可申请)。这几年,笔者审批的不少农房改扩建,以及在农村专门修农房的朋友承接的业务,大都是趁父母在,以其名义修建乡村别墅。
所以,趁还具备基本的条件,及早回农村建好房,这是最易实现的途径。
二、对继承的老屋进行维修修缮。这种情况,主要是子女已为城镇户口,且在农村的父母都过世了,父母的老屋只能通过继承变更产权。这种维修修缮最大的原则是原址原面积。只要把握好了这一原则,同时处理好与周边群众的关系,在目前的情况下,维修出来的房屋也能较好地达到美观、实用的目的。更为关键的是,能保留住宅基地,这是因为农村的老屋灭失了,宅基地将被集体组织收回,城镇户口人员就再难以回到农村修建农房了。
三、与农村人员共建共享。这种情况已出现不少,且以后将更多。不少城镇户口人员以投资民宿、田园养生养老、乡村旅游等各种名义,抱团下乡进山找闲置房屋,通过长期租赁、合伙经营等形式,实现到农村建房居住的梦想。同时,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允许一户或多户农户以合法的宅基地使用权入股,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出资方在约定条件下可获得一定年限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用大白话说,就可以是城镇人员帮农户出资建房,出资的城镇人员就可在获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上修建房屋。使用期满后,出资方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归还农户,房产按双方协议评估作价处理或协商继续有偿使用。
综上所述,虽然户口已不在农村,但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到农村建房居住,而且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农村“三块地”改革的深入推进,到农村建房的人将更多且方式将更灵活多样。
欲感受“三农微耕机”犁开土地的更多乡土气息,敬请关注@乡村微视界之乡村漫记,衷心感谢阅读和点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肯定您的这种乡土情结,落叶归根是咱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传统不能跟法律相抵触。如果您家的户口没有一人在农村,那么您回乡建房肯定是违反法律相关规定的。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只有拥有农村户口的人,才能享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分配和继承权以及村集体收益分配权,您家户口如果没有一个人在农村,显然是不符合建房条件的。甚至如果您家老人户口在农村,您也不能继承其宅基地。
自2016年起,不少城里人赶在土地确权前,在农村大规模地建造住宅。但是,这类违规建造的房子都未能确权。如遇到土地征用或拆迁,这类房屋无法获得补偿,也不受法律保护。
就说这么多,希望能帮到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农民小席,感谢提问!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户口不在老家,那就不能回农村盖房子。
首先,农村盖房子必须得有农村宅基地,而农村宅基地只有农村村集体组织之内的成员才能享受,而农村村集体组织之外的成员就无权享有。那么户口不在老家就说明不是农村村集体之内的成员,因此就没有资格享有农村的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就不能回农村修建房子。
其次,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以后,回家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也是越来越严格,在农村要求一户一宅,禁止一户多宅。而且对农村宅基地重新进行了测量、确认以及确定,并且更加明确了宅基地的隶属关系和使用权限。另外还要求在农村修建房屋必须要经过村委会的同意以及乡政府的审核批准。所以户口不在老家就不满足农村宅基地的申请条件,也就不能在农村修建房子。
最后,如果户口不在老家就只能继承其父母在农村的房子,但在继承期间不能对所继承的房子进行翻建、扩建以及改建,待房屋自然坍塌无法居住后村里还是会收回其宅基地归为村集体所有。
所以说,像这种情况就不能在农村修建房子。
感谢阅读,请加我关注,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过去城乡二元格局的形势下,城市跟农村的生活水平及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很多人都希望转成“非农业户口”,以享受很多的“城市红利”。所以在农村经常出现家人已经迁居到城里并落户,而农村依然有房子的情况。
按照理想的宅基地“一户一宅”原则,宅基地的匹配应该是动态变化的,符合条件的应该按规定获得分配;失去条件的应该进入宅基地的“退出机制”。但宅基地向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偿的“退出机制”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在农村出现了很多“闲置房”。
上一篇:买房时在特殊情况下签了协议自愿放弃原有下房,但是下房在房本上,协议是否有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