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魏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该如何客观评价他?
汉中,刘备,蜀汉三国魏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该如何客观评价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上就是个人对魏延的见解,如有问题,请批评指正。
注解①:因为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就等于正式的汉朝已经灭亡,魏国属于正统。且不论刘备政权合法性,在汉朝灭亡之后唯一能代表汉朝的只有他,所以刘备就等于汉朝。现在有人经常说刘备建立的是蜀国,其实那都是扯淡,蜀国是后来人为把当时的两汉区分才称之为“蜀汉”,实际上刘备的政权一直叫汉。而且电视剧上有那些三国的电视剧,出征拿着带有“蜀”字的军旗,那完全是扯淡,就像国家打仗不可能挂个县的旗帜去打,蜀只是汉朝的一个地方,你拿着蜀的旗帜,就证明你承认自己是一个地方武装,自己本身政权不合法,刘备不可能会做这种打自己脸的举动的。要么是汉朝国家汉字旗,要么是天下十三州益州的益字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我们要为魏延翻案,而是魏延实在被误读地太离谱了。
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魏延在刘备入蜀过程中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了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没错,赵云在长坂坡后就被封为牙门将军。这一官职是在主公左右,平时为主公参谋,必要时要代主公统领亲兵上前线。因此,能担任牙门将军的人必须得有勇有谋,而且深得信任。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刘备去了成都后,需要找人守汉中。那时候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毕竟人家资格老,武艺高强,战功赫赫,就连张飞自己都觉得非他莫属了。没想到,皇叔选择了魏延,而且现在看来当时满朝文武都十分惊讶。为什么呢?大概魏延的谋略在皇叔眼里更强,武艺虽然稍逊于二哥三弟,但也是一等一的良将。此外,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综合属性更强的将领。
力排众议派魏延去守汉中,可见皇叔对于魏延的赏识!
魏延干得如何呢?
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大破郭淮,费瑶,后迁为前军事,征西大将军,假节。
在地方上步步高升,有资历,有战功,逐渐成为地方军事的一把手(方面军总司令,最起码上将军衔),诸葛亮手下最为得力的干将之一。
当然,我们必须要提一下子午奇谋。虽然这个策略究竟能不能行得通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但从魏蜀两国长期的战略态势来看,这的确很有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翻盘的机会了。就在魏延献计不久,夏侯楙就被免职,这条路也就被彻底堵死。诸葛亮没有采用这个计谋自有考虑,但的确可以看出来魏延是一个有谋略的将军。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魏延的军事形象。武艺高强,但略逊于关、张之辈,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深得领导信任。
魏延究竟是不是叛徒?
我记得老版的《三国演义》里演到魏延投诚于刘备的,当时诸葛亮就说他脑后有反骨,此人决不可用,让皇叔杀掉他。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史书中没有丝毫记载,而且之后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也一直都是信任有加。
不过我们必须得谈谈魏延的性格。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这个人嘛,能力强,位高权重,深得信任,难免有些脾气,当然也可能是天生性格使然,总之不太好相处。估计结仇也不少,不过有一个人极为关键。。。
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明白了吧,杨仪和魏延不对付。
杨仪是谁?!
先是投诚关羽,后被推荐给刘备做了左将军兵曹掾,大概就是管兵事器械的。皇室非常喜欢他。后来做过弘农太守,又做了参军,一直跟随诸葛亮。后迁长史,加绥军将军(大概统帅部机要参谋,中将军衔)。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杨仪的角色大致就是诸葛亮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的时候,他已经对着地图规划出了大致作战方案,并且将军需后勤已经安排妥当了。
但是杨仪性格上也有很严重的缺陷,骄傲自负,心眼小,爱发牢骚,后来也自己作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杨、魏二人的矛盾了。
真是苦了我们的军师,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死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国志》的记载是,军师死前和杨仪、费祎、姜维定下了策略,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愿意走,那就把他留在那里吧。军师死后,杨仪派费祎去问魏延,魏延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凭什么你一个人就要废了蜀汉大业?!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费祎说杨仪不懂军事,我回去告诉他你的想法,就回去了。魏延可能觉得被耍了,立刻去追,晚了。魏延待人回去大本营,发现杨仪已经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兴,带人也往回撤,还烧了阁道。杨仪魏延分别上表,说对方是叛徒,而中央的董允、蒋琬都更相信杨仪,还排了禁卫军北上。魏延先到了南谷口阻住了杨仪大军,何平在阵前大骂魏延叛徒,魏延的兵士觉得自己大哥这么做不厚道,都跑了。魏延一看大事不妙,也跑了,但被马岱追上,斩杀。最后下结论说,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
然而《三国志》的记录中我们会产生一些疑问:
1、为什么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前面说了,魏、杨二人军事都极为信任,如此大事身为前锋的魏延竟然被蒙在鼓里?
2、为什么董允、蒋琬都相信杨仪,二人不和朝中皆知,朝廷如何判断魏延要叛乱还派禁卫军北上平乱?
3、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军队里根基深厚,仅凭何平骂两句手下就四散而逃?魏延从未表露过任何要叛乱的意思,为什么手下士兵觉得错在魏延?
而《魏略》中则是另一套说法,诸葛亮死前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魏延。后来魏延掌权,杨仪怕魏延要害自己,就发动军队攻击魏延,魏延不想跟他打,跑了,被杀了。
这个说法就更说不通了。。。
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事情大致是这样的。诸葛亮可能没有预料到自己的死,或者制订了方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魏延并不知情(很可能和杨仪有关)。撤军的事情是杨仪一手谋划的,魏延一心伐魏必会极力阻拦,正好借此除掉魏延。当时魏延身处前军,杨仪身处中军,又在诸葛亮的身边,因为之前指挥权在军师手里,军师突然去世,杨之前一直是军师左右手,此刻又以接班人的姿态出现,再加上性格非常强势,因此大军可能是可以听杨仪指挥的。魏延听说杨仪要撤军,派兵回追,但本是前锋又要赶在杨仪前面,出于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以及对自身战斗力的信心,人数一定不会太多。赶到南谷口,两人根本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意思,直接火并。杨仪把控了中军,人多势众,干掉了魏延。
上一篇:怎么摆脱痴情男人,这个人心理素质很强大说什么都不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