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楷书,书法,基础谁能说说楷书为什么是书法的基础?是哪些原因支持了这个道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学书法,喜欢楷书就学楷书,喜欢其它书体就学其它书体,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学出名堂。
隶书,才是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而篆书又是隶书的基础。为此,建议初学书法者,应以汉隶入门为好,因为汉隶在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学书法,从汉隶入手,是最科学的,把汉隶学好了,再学楷书和行书,不但进入状态快,而且进步也快。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朋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的基础,是大自然法则,大自然规律,楷书也是以此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史,经过实践实践再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再理论,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法的法。书法的法是什么呢?一是书法的笔法,二是汉字的结体规律。总之,五点64诀书法规律,揭示了人们书写汉字的规律。笔者已编写《五点64诀书法规律版权教学法》,用于书法教学中去了,时效性极好,很受人们喜爱和欢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学习进程来看,楷书是书法的基础是有一些道理的,俗语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没有先学会站,怎么能走好和奔好呢?所以,先练习楷书,打好基础,这并没有什么错,楷书工整,笔划比较规范,点画清楚,结构对称明晰,学起来较容易,这就像是在打书法艺术的“地基”,把楷书作基础,学好了,再去学篆书、隶书、魏碑,而后再学行书、草书等,“立”好了,行才能好,飞起来才有样子。
是这样的道理吗?很多人是这样看的,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这主要是从书法的演变来说的。
书法史表明,楷书起源于三国而兴盛于唐代,这即是说,楷书在唐代才开始盛行,据说,是三国钟繇创造了楷书,而当时并非楷书已经流行,当时很多人用的还是隶书;更重要的是,三国以前根本就没有楷书的概念,多数是篆书或隶书,钟繇(151年-230年 )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政治家,而王羲之(303—361年)是东晋时的书法家,现在大家把王羲之称为是书圣,而书圣最受推崇的是行书,就是说,三国之前没有楷书,东晋时的行书最受后人推崇,而楷书在唐才流行,为什么要把该书当成基础呢?没有经过楷书流行阶段的东晋,却出现了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那么,练楷书有意义吗?
其实,楷书在唐流行之后,后来也不那么流行了,“宋人无真楷”,书法史是这么说的,“宋四家”中除了主持修建泉州洛阳桥的蔡襄的书法接近于真楷外,其余三位皆为行楷或者行书,楷书在宋并不吃香。真正让楷书吃香的是从明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官方认定的书体为“台阁体”,参加科考写文章须用楷书,因此,写好楷书才有中举的可能,受此影响,文人士大夫都善楷书,如文征明、黄道周、董其昌等,楷书都写得很棒。到了清代,科举仍继续,而“馆阁体”出现了,更加规范了楷书,读书人想要当官就必须要写好楷书,写好楷书才能当官,而这一看好楷书,或楷书吃香的观念一直延续到晚清乃至民国,现代,也还有不少认为楷书是基础。
所以,从学习方便,打基础比较容易,对于规整学习书法有益的角度看,楷书是基础,但是,不一定成书法家的就一定是从写楷书开始的,现在有一种学习书法的主张,笔者也非常赞同,那就是根据书法发展史顺序来联系书法,这便是从彩陶符号、殷墟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石鼓文”……,顺着学下来,这种建议,你赞同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千里马邀请!
这种说法明显经不起推敲。
首先,书法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更准确一点说,包含了各种法度相对完备的书写形态。纵向的有几千年来的书法发展演变史,横向的有篆隶楷行草及不同书家万千之书写风格。而楷书仅仅是众多书体中的一份子。
与其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还不如说是正书,即需要一筆一划写出来,因为这可能解释东汉张芝为何在楷书形成之前就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草圣,即便没有楷书作基础,张芝至少能写篆书或隶书,只不过没有传世不为世人所知罢了,就像唐时怀素,亦少见楷书传世,最大可能是,因为草体为其尤为擅长,而篆隶楷为其它高手所隐罢了。
一上来就写草书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即便是交替进行,也需正书在前,行草在后。
如果勉强这样说,只能解释为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而矣,因为篆隶变包括魏碑变得相对小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楷书并不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许只是好亊者总结的一条所谓的经验以迎合大众快歺口味罢了。
上一篇:70后、80后的我们老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