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怎么理解?
的人,的话,知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非常感谢题主的邀请。
“信言不美”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言语质朴简约,其语言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也没有献媚的奉承。另一方面,美言不信是说,虚美华丽的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说得难听点就是“媚世以求扬名”。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一般擅长美言献媚的人,更能快速的去的人心;不过长久而言只有多交“信言之人”才是成功之道。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说有真知灼见的人并不一定是知识渊博的人,相反,知识渊博的人也不一定有真知灼见。当然这里的知者也可理解为有特长,有能力。这与生活中的事实也相符,在民间有绝活,有一技之长之人,并不一定知识渊博;相反,博览群书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的人并不一定有超越他人的一技之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说法力的施政主张,或让人信服的政令,都没有那么华美,也不需要去粉饰、美饰它,它平淡无奇,却极具说服力,也极容易见到效果。
而那些华美的施政主张,或经过粉饰的政令,往往都是站不住脚的,没有说服力,也难以起到好的效果。
传世本作“善言不辩,辩言不善”帛书本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将“多”理解为多言善辩了。
高明的施政者,并不追求丰厚,没有那么多欲望;欲望太多的施政者,追求丰厚,往往都不是高明的施政者。
智慧的人在施政的时候不去冒险,采取稳健的施政主张,或颁布稳健的政令;而轻易去颁布冒险之政令,推行冒险的施政主张,则不能算是有智慧的管理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翻译字面意思了。用通俗的话就是辩证的看待问题。
正因为“道”即过程,所以我们的思考和解读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最好在过程中化解,而不是用一个东西解释另外一个东西,不然,这样就把解释的对象固定了,固定就难以理解了,就像“东西”这个词本身就是过程,而不是英语固定的thing。
所以,我们的审美是那样的平淡,而不像西方哲学要求的那样令人惊奇,如西方哲学发展出来的裸体艺术。我们不需要显示夸张的漂亮,信服,善意,好辩,渊博,智者。这些都在过程中趋于平淡,自然而然罢了,在变化的大自然面前,我们甚至不需要说话,沉默反而包含了一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就帖主的”问题”,谈我的感触。老子也好,《道德经》也罢。作为中华文化及其传统文明的一个范畴。我们想要的,是从中领会和受益。而不是食古不化陷于自相矛盾的纠结中。就你援引的古圣先贤的思想语录。我感触到的是什么?是世界矛盾。与矛盾世界。思辨,思辩。辩是辩论,辩论什么?为什么而辩论?由此我们看见对世间人事不同的见解和差异的思想感触。辨又是什么?是辨别,取舍。它是人各对自身认知的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有不同的道理支持。但人类社会的维系,则是靠人类共认了的理念和尺度。并且作为人类共同信仰的底限,化作法律用于评判之的手段。大凡所有的事理和世理都是一体两面的。两面难脱一体。一体会有两面。这样的客观使然,催生了中华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它是一种认为凡事忌讳走极端的思想认识系统。在该系统的理论思想认为,乐极可以生悲。因为物极必反。而几千年之后的马克思这个犹太人思想家认识论里的真理相对性亦是对中庸中华思想宝库的又一次再证了。难道不是吗?!
所以帖主死磕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到底是思想的感触深浅?还是觉悟的渠道有碍?
为什么一说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会爱屋及乌地认为复古有理,浸猪笼也应该回来?一说欧美选举文化,就说中华文化一无是处?我承认,我很浅薄。但我也会思想一些问题和事情。不是我有多高明。而是我对许多说法有多不信服。如此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满桶水不摇荡,半桶水晃荡!静水深流!
上一篇:乌木怎么打磨抛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