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南方方言比较难懂,而北方方言基本都能听懂?
官话,方言,普通话为什么有人说南方方言比较难懂,而北方方言基本都能听懂?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有人说南方方言比较难懂,而北方方言基本都能听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国家乃强行使用北方语言作为国语基础语言,当然现代人听起来北方话容易懂了。还有个更脑残的疑问呢,为什么国人对汉语容易听懂对法语很难听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准确的说,应该是官话方言内部互通能力相对很高,而六南方言和晋语这七种方言,无法互通。而且,普通话是以官话为基础的。所以,在全国普及普通话的基础上,官话方言基本谁都可以听懂。而另外七大方言,如果没有具体的学习过是听不懂的。
具体的说,中国的八大方言分别是,官话方言、晋方言、粤方言、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和赣方言。除了晋方言在北方,另外六大方言都在长江以南的中国东南部,所以习惯上统称六南方言。而官话方言不仅仅在北方,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也是官话地区。官话方言,也分八种。分别是——东北官话、兰银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冀鲁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而官话的多数子方言区的范围都很大,使用人口也超级多。比如,西南官话区,包括云贵川也包括湖北广西的部分地区。再比如,中原官话区,包括河南大部,鲁西南,安徽江苏北部和陕西关中。
官话的形成和汉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在官话方言区。甚至,秦汉开始,所有正统王朝的都城,也都在官话区。甚至主要集中在中原官话区。
比如,秦汉魏晋隋唐北宋的都城,都在中原官话区。而南朝宋齐梁陈,朱棣迁都前的明初,以及民国首都,都在南京。而元明清则都在北京。唯一出圈的是南宋,都城杭州,不过杭州话因为南宋150年历史的影响,具有很多官话特点,虽然身处吴语区,但形成杭州城区大小的方言岛,杭州话又叫江南官话。
再者,秦汉开始,汉人和汉文化是有向周边地区扩张。但是,扩张和扩张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六南方言区实际上在秦汉开始奉行了和中原一样的政策,主体为郡县制(州府制)。这里的原住民没有文字,或者没有机会在书同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文字。再结合汉人不断南迁。导致了以汉字为基础,多种百越语言和汉语的融合。就形成了无法互通的六南方言。(六南方言无法和官话互通。六南方言之间无法互通。甚至六南方言内部,也无法互通。本人目前身处宁波,据当地同事介绍,宁波城区和周边各县的方言都是没法交流的,互相都听不懂。)
而实际上,中国自秦汉开始的古代史也并非标准的中央集权制,在边疆地区,就是允许少民自治的。比如汉唐都有庞大的领土,但这里面和少民对中央称臣,中央分封少民头领为土司,允许其世袭是分不开的。就比如西南官话区,这里的土司很多是传承一两千年的。有百年的王朝,千年的土司的说法。(之前看了本月关的小说,《夜天子》就是讲贵州土司的相关故事的)。这里除了有少民自治,而且这里的少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支撑其语言的文字。汉人汉字汉语到达这些地区之后,只是形成了两种(或多种)语言并存的模式。汉人说汉语,少民说少民语言。哪怕互相学习,但因为建立在不同文字之上,所以仅仅形成同时会两种语言的环境而已,而没有高度融合。就比如,我们自中小学就在学习英语,哪怕英语再流利,也不过是会了第二种语言,并不会改变母语,也并会让母语改变英语(仅有少数借词而已)。举个栗子,印度。印度的第一语言是英语,而英语在印度推广得有几百年时间,但英语和印地语等当地原生语言分别建立在不同文字的基础上,所以英语并未消灭印地语,只是形成了印度全国范围的双语环境。
简单说,建立在一种文字基础上的两种语言会有高度融合。而建立在两种文字基础上的两种语言,不会高度融合,只有借词影响。而这,就是西南官话区形成的原因。所以,在西南官话区,汉语基本保持了本来的样子,虽然腔调和俚语(借词)上和北方不同。但是扣除俚语之后,基本的互通是没有问题的。
顺便再说一下晋语。山西不仅仅多山,也是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的边疆地区。而比如北方少民入侵的朝代,如五胡十六国之后的北朝,比如北宋建立之前的五代十国。山西都有少民定都的情况。比如,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的平城(山西大同),比如北宋最后一个消灭的割据政权北汉,定都晋阳(山西太原)。而且,山西是中国R基因最高的一个省份,其他省份小于5%,甚至大多低于1%。但晋语区的R基因,却有10%左右。而且,回顾一下历史,不管是宋灭的北汉(沙坨),还是隋推翻的鲜卑,其后裔都融入了汉族,而且没有再保留其本民族文字,但没有了这些民族的文字,但有相当多R基因存在,那么语言呢?只能说,融入了晋语。这就是晋语和官话无法互通,而且晋语区内部同样存在隔县不互通的原因了。
还有,官话和官话之间也是有差异的。这里面当然有地理因素,但也有历史因素。就比如,山东有三大官话,中原官话、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其中,汉初就有齐东野人语的说法,指的就是胶辽官话(胶东方言)。而这里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我们看看商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清楚了。周灭商之后是逐步东进的,周武王用两个最重要的大臣,来防范东夷(顺便钳制商朝后裔的宋国)。外臣姜子牙分封齐国,胞弟周公姬旦分封鲁国。而鲁国不仅仅是周朝的嫡系,而作为周公后裔,在姬姓诸侯国中也处于仅次于周天子的地位。而且,包括西周丰镐(西安)、东周洛邑(洛阳)包括鲁国(当今鲁西南)以及郑国、卫国、滕国等诸多姬姓诸侯国,都在中原官话区。而姜子牙的齐国,虽然并非姬姓嫡系,但和周天子关系还是很近的,齐桓公称霸之时,依然也是尊王攘夷。而姜子牙初到封地之时,就任用了大量东夷原住民。而并未移风易俗。所以,冀鲁官话的形成和一定数量的东夷原住民是有关系的,而齐国一直和周天子走的很近,和周朝正统诸侯国之间关系紧密,所以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虽有区别,但很相似。而东夷呢?比如,莱国。莱国在姜子牙初到封地之时,就进攻了齐国。导致姜子牙不得不把都城西迁。而齐国在鲁襄公时期的战国时代,才完整的吞并了莱国。也就是说,莱国和齐鲁两国都并列存在了几百年。而别说汉初了,就是当今胶东方言,和鲁西的冀鲁官话,鲁西南的中原官话区别都比较大。说快了也是听不懂。这就是因为残留了较多东夷语的缘故。
上一篇:经历有什么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