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些年轻人缺乏方言表达能力,引经据典的时候往往使用普通话,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方言,普通话,引经据典有些年轻人缺乏方言表达能力,引经据典的时候往往使用普通话,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些年轻人缺乏方言表达能力,引经据典的时候往往使用普通话,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地方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但不要因为要推广普通话而丢掉这种区域性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曾听一位学者讲过,人的一生两样东西无法改变,一是口音,二是口味。这是文化的跟。
现在很多学校禁止说方言,孩子说方言会被老师批评,这是在灭文化,实在矫枉过正。
比起解放初期,我们的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的父母很多也有大学学历,普通话和方言并行教育孩子并不冲突。公共场合说普通话,和家人朋友说方言,那才亲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好事阿,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隔阂利于沟通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有些年轻人缺乏方言表达能力,引经据典的时候往往使用普通话,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是年轻人缺乏方言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方言本身的问题。
中国方言,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语言系统,十里八乡,有的地方甚至一沟之隔,说出的方言,仔细听,都有差别。方言,特别是淮河秦岭以南方言,由于受山重水复的影响,所能表达的内容非常狭窄,世世代代以来,仅限于方圆百把公里内衣食住行、问寒问暖、吃喝玩乐的交流。很多用文字表达的东西,都无法用方言来表达。
上海与合肥,直线距离也就400公里。如果碰到用餐前等着洗手的情况,上海人会问:你先打?我先打?合肥人会问:你先死?我先死?洗个手,都要打死人,可见方言的差异到底有多大。正是这种对同一件事用莫名其妙的声音表达,使得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引经据典之时,不得不用普通话来表达,因为用方言无法表达。以前因为文化经济交通不发达,老百姓不会也没有机会引经据典,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发达了,原有的方言语辞早就捉襟见肘了。早先上海方言电影《满意不满意》,台词的方言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本世纪上海方言剧《孽债》,台词的普通话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二。这说明,方言,只能在一个小方块里使用,拿到大的范围里,就不够用了,必须用普通话去协助配合。就拿最据代表性的上海方言来讲,用上海方言可以说“千山万水”,但无法说“大街小巷”。可以说“恶贯满盈”,但说不了“十恶不赦”。不信让老上海人试试,如果不洋金棒找我!这就是方言的局限性。回答完毕,仅供消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髦衰!
现今的小孩会说方言的少之又少,象我女儿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开始教普通话,一直到大学!学生大部分就是在学校,上学期间交流都是普通话,那她那个圈子就没有方言进入的机会,加之观念上讲方言显的土气,又不适应与外地人交流,所以方言将成为时代遗弃的产物!有些手艺的遗失还可以搞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这方言我好象没听说有什么提倡重视,保护的!
那方言有没有必要存在呢?我个人体会还是有必要存在的!方言就是乡音,你录个家乡的片子里面你说讲普通话好还是乡音好呢?自然是乡音了。听着乡音你就很自然的进入到那个你热悉的空间里了,显的那么的亲切,自然!乡音是带着区域文化的声音,外人可能听不懂,而你自己是如尝臭豆腐外人闻着臭,自己吃着香!其中味道不足告诉他人!另外乡音还象是我们的身份证,你在外地不用拿证件证明什么,张口一来,人家立马听出了!特别是遇见家乡人有种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几句家乡话一说那个亲啊!再谈下象我们苏北淮剧,就是方言剧,那剧中的方言吱呀呀的唱着,我们这些老家伙感觉就是那个味,就是那个真!就是那个情啊!以前我们这盐城台有个老吴讲老百姓的故事,深受观众欢迎!也是用的盐城方言讲的,为什么要用乡音讲呢!还是老百姓喜欢的声音,就象老大哥在和你砍大山,摆龙门阵呢!
这样一番说下来,这方言如果让其发展下也好象不是坏事!也是代表了一个区域某种乡俗文化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有普通话能表达引经据典,说出方言就和外语一样了
上一篇:2月26日湖人可以击败灰熊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