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淝水之战,为何苻坚的百万大军会败给8万晋军?
前秦,东晋,苻坚淝水之战,为何苻坚的百万大军会败给8万晋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朱序到了晋军后, 是这样为前秦宣昭帝劝降的: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大都还在进军的途中。现在,晋军应趁机迅速发动进攻,击败他的前锋部队,动摇苻坚的军心,就能打败秦的百万大军。
起初,谢石计划暂时坚守不战,避其锋芒,待秦军疲惫懈怠时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他便决定:转守为攻,主动进击秦军。
随之,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
刘牢之进军到洛涧后,以雷霆之势,斩杀了秦军梁成等十员大将,击败前秦的五万主力部队。旋即又派部队阻断了淮河渡口,并又消灭了一万五千名秦军。
同时,晋军大队人马向西进军,与秦军相持于淝水。
当时,在有人向前秦宣昭帝建议后退决战之后,有的秦将又认为阻敌于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击溃晋军。
当秦军为“半渡而击”排兵布阵时,晋军迅速渡水攻击,导致秦军仓促迎战。
此时,朱序在秦军后营高声喧叫:前线的军队战败了!于是,秦军阵脚大乱,本无战心的秦军仓皇北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前秦宣昭帝见军队已无法约束,也只好随着溃败的大军,北窜逃命。
于是,谢玄统领的七万晋军,战胜了前秦宣昭帝所统率的十五万秦军先头主力部队,并斩杀了前秦宣昭帝的弟弟、膀臂阳平公。
二、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一,战前准备不充分。
1、政权不稳。前秦宣昭帝统一北方的初期,也只是军事征伐下的表面统一、形式整合,内部统治并没有真正一统。
2、军备薄弱。连年的战争,使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前秦的物质基础薄弱,军备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3、民心不固。武力压服下的民众,并不十分信奉新政权。征兵百万,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因而不得人心,群众基础薄弱。加之民众极度厌战,致使强征硬组的军队的斗志不高。
4、谋划不足。战前,前秦宣昭帝没能冷静客观地分析敌对双方的情况,自然就没有战前的周密的战略部署。
只是自以为“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征服东晋“若商风之陨秋箨”而已。想当然,那是征战的大忌!
5、忠奸不分。前秦宣昭帝过于亲近归降前秦的慕容垂等人,因而,经常被心怀叵测、时刻想着恢复原有政权的慕容垂等人蒙蔽。
而对于忠心侍秦的汉族官员却时刻防范,不予重用。就算是王猛,前秦宣昭帝嘴上说他们之间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一边用着,一边防着,不能倾心相待,导致一些决策失误。
6、固执己见。在伐晋问题上,前秦宣昭帝主题先入,以英主自居,不听取臣下合理的谏言,一意孤行,“愎谏违谋”。而且,越来越喜谄媚乐阿谀。
南征前,太子苻宏曾建议前秦宣昭帝“厉兵积栗,以待暴主”。整训军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以稳定各民族、稳固初建的统一政权。然后待时机成熟,一鼓而定,统一华夏。
然而,因一统北方而洋洋自得、自命不凡的前秦宣昭帝,却不顾主客观条件,仓促南下,盲目进兵。
其二,临战处置不得当。
1、心态不正。自从准备战争到发动战争,前秦宣昭帝就缺乏统筹谋划,战略上骄傲轻敌,只想凭借外强中干的庞大队伍侥幸求胜。
2、遇挫即畏。在梁成所率领的五万前锋军队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前秦宣昭帝为之震惊。
之后,当他与阳平公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忧然有惧色”。
于是,“草木皆兵”的前秦宣昭帝陡然间滋生出了惧怕晋朝军队的情绪,导致自己的军兵士气更加低落。
3、用人不当。关键时刻,前秦宣昭帝让一个曾经的晋朝人去当使者。朱序见了谢石后,不但没有按照前秦宣昭帝的意思劝降,反而建议谢石,宜先发制人,全力击溃前秦的先头部队。后来,朱序又惑乱后军,引发溃逃。
4、独断专行。当两军对峙于淝水时,有的秦将认为阻敌于淝水畔比较安全。但是,前秦宣昭帝却认为半渡而击可以击溃晋军。
可是没想到,当秦军刚想挪一挪,为即将“半渡”而来的晋军腾点地方时,晋军就趁机全力发动了进攻,导致战局一发不可收拾!
另外,再为前秦宣昭帝找点客观原因:
东晋投入的兵力数量虽少,但战斗力远胜于秦军;东晋的军队指挥者虽不是君王,但军事水平远高于前秦宣昭帝。
像前秦这样一个不能戮力同心的中央政权,怎能成就事业?
像前秦这样一支貌似强大,实则离心离德的军队,怎能打胜仗?
像前秦这样一个缺韬略少智谋,而又自视甚高的战争指挥者,怎能赢得战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政权在苻坚带领,发兵百万有余,杀奔东晋而来。东晋兵力只有8万,却杀得前秦军大败而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分析一下:先说前秦,前秦政权不稳固,君臣猜忌,苻坚近小人,远贤臣,民族矛盾四起。经济上,因为战乱而停滞,老百姓食不果腹,更无力支撑庞大军费。军事上,因政治集团诉求不同,各怀异心,因此军队不能上通下达,难免混乱。而厂讨坚本人狂妄自大,独断专行。对战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战场形势估计不足,把握不准,盲目行动。再说东晋,东晋的统治集团在这时放下内斗,团结对外。谢石:谢玄都是政治军事有真才实干的人,祖氏家族财力丶人力雄厚,这给战争有了有利保障。八万子弟兵都是当地人,他们为保卫家乡也奋力杀敌。谢石谢玄把握了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布局合理,调度有方,号令严明,同时又派人在敌后扰乱军心。前秦岂能不败?此战留下几个著名的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