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碑帖,书法,古人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古人的书法碑帖指点批评,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传世的古代书法碑帖有很多赝品。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否则指手画脚,黑白颠倒,贻笑大方。
即如书圣王羲之的碑帖,就没有真迹传世了,留下的只有临摹刻石复制品。
这些传世王羲之书法复制品中,大约有三类书迹:
一、较可靠的唐代摹本,如神龙本《兰亭序》、《远宦帖》、《丧乱帖》。
二、较可靠的唐代刻碑和宋代刻帖,如《集王圣教序》、《集王兴福寺半截碑》和宋拓《大观帖》卷六。
三、不可靠的多次翻拓碑帖和仿作伪造赝品。
如果对鱼龙混杂的传世王羲之书迹不仔细鉴别,认真区分,看到字帖上的王羲之书法就拿来欣赏学习,不免误入歧途,羊肉未吃到,惹了一身骚。
有些人肯定会说又不是书法鉴定家,怎么能分得清真伪优劣?况且已经有专家定了,又由出版社印刷出来了,谁看得明白?
有一个名叫认真的人看得出来,不信吗?只要认真了,你也能分清真假好坏,请仔细看看附图中的字,你认为是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笔法会写成这个鬼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象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感恩邀答:
我们到这个世界来,第一个便是父母的碑帖;然后教导遵守社会的秩序,那就是秩序的碑帖。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碑帖,昨天刚好在观赏书圣王羲之的行书,离今近一千六百余年,由乾隆黄帝的金手指一点,就成了金碑帖,横成了千里阵云,竖成了万岁枯藤,点如高山坠石。
若您真把横、竖、点当成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高山坠石,您还敢落笔?若您不把当会事,您能写出一手好字?所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前人的碑帖,每一点学问的进步也是前人的碑帖,您把前人的词换成不一样的词,您便是开创性、运用性的高手。
有人喜欢把古人思想运行的过程再思考一遍,就如碑帖写得象一点;有人喜欢完全不同,成为一代宗师;有人更喜欢外国的碑帖,认为老祖宗的碑帖已经不好使了,社会最终裁决是得胜者为王;自成一派者为贤哲;象一点的是碑帖。
实际上我告诉您每一个人都是碑帖,只是自己不知而已。敬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临古帖数年乃至数十年,对古人书帖有一定感悟有一定收获,并愿意与人分享,这无可厚非。现代人目前所临习的古帖大多是晋唐名家墨迹碑刻,最早距今已经一千七八百年了,在汉字书法发展史中已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千百年来,这些碑帖已被历代文人墨客奉为圭臬视为经典,无数学者士子穷毕生之精力,读写临摹,或可学其皮毛或可研其精髓,后辈所学出类拔萃者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历代书家评论著述汗牛充栋无所不至。但不得不说,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书写工具的进步,作为中华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毛笔已退出平常交流使用,平常人要熟练掌握得心应手已属困难,只有有志于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者才得以孜孜不倦铁砚磨穿,然而登堂入室者寡,庸庸无为者众,开班授业著书立说之大师毕竟凤毛麟角,所幸生于科技发达之现代社会,各种自媒体小视频方兴未艾,使我等不入流的芸芸众生也有了畅所欲言之地,既无显赫头衔之光环,也非专家学者之精辟,只是坦述自学心得并无侵犯他人,权当饭后茶余之消遣,有何不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古人碑帖指划,只能说是数典忘祖和书学白痴。碑帖不仅是了解中华文字传承演变的重要载体,又是呈现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字能流传后世离不开碑帖,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更离不开碑帖。只要人动笔写字,实际已进入人们的审美范畴,审美的标准就是碑帖。如果说写的字与碑帖无关,那这字别人不会认识或不算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一门艺术,古人的碑贴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如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乃至心情不同,对碑贴的研究欣赏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同一件书法作品,有的欣赏,有的喜欢,有的觉得一般。总之,审美没有优劣对错,只有不同感悟体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怎么让自己一直充满正能量?注意是一直持续的充满正能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