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碑帖,书法,古人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大家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由此大凡园囿其中不能自拔的虚化境,没有真正理解书法的本质,书贵在高境界的法外之法。
一般都是通过临摹,而自己或多或少有一种看不到的书法艺术之美。珠玑笔画,源自自己的躬身习练与创作中,这才是具有生命力,而一味听取别人的玄外之聒噪,更是方寸必乱。
程序,乃是掌握基本功后的自我修养与淬炼。没有可行的捷径,若是相信书之玄机那一套,只有走进束手束脚,邯郸学步。
本人学书体验,是为相信自己的感悟。对于鉴赏文章的形容说辞,理解为延伸的书法欣赏偕趣味烂漫。
不可言传的东西才是真谛。说多了都是肤浅的东东。
艺术境,皆存在差异,不同的学书人,就有差异性。
依旧行习书刻苦,加上感悟。
必然在习书的持之以恒中循序渐进书之妙境。
一切玄虚,实为怪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所问“总有些人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好像是悟出什么玄机?”这样说吧,那些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的人,根本悟不出什么玄机,只是想“鸡蛋里挑骨头”,至于什么用意,接下来会作简单讨论分析,也只有整日吃饱没事做的人才会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
一个真正用心学习书法的人,是不会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的,
关于书法是怎么一回事,想必不用多解释了吧,书法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从汉字的诞生开始,书法就产生了,古人造字、古人创作书法这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的象征,从最初的甲骨文到楷书的萌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五体全部产生并成熟,
古代书法家的碑帖都严格遵守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而且书法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浓重,有成就的书法家更是比比皆是,比如,“书圣”王羲之、楷书“欧、颜、柳、赵”四大家……,直至清代还有“神笔王铎”,那些古代书法大家的书法,不仅具有独特的书风,还具有书魂,然而就这样的书法都还有人指指划划,
可以肯定的认为,对古人碑帖指指划划的,无非就是那些想通过书法获取“功名利禄”,从而冠冕堂皇的说书法要创新的所谓“书法家”,因为只有从古人碑帖中挑出“毛病”,“创新”才有理由、才有借口啊,可最终结果如何呢?对古人碑帖指指划划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丑书、俗书满天飞,
所以,一个真正用心学习书法的人是不会对古人的碑帖指指划划的,因为学习书法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个真正懂书法的人,是会对书法怀有敬畏之心的,自古以来,学习书法都是取法乎上,从最好的、最经典的、最规范的学起,向古代书法大家学习,这是每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的必由之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友平台,各抒己见。疑义相析,纠错何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题主问题的对象应该还包括“碑刻”而不仅仅是碑帖。在古人碑刻面前指指画画的人应该更多。
很多年以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才知道,只有中国才有连绵不断的数千年文化历史,不论是夏商周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我们都有清晰地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生生不息的演变,表现形式更是分门别类,浩如烟海,甲骨文、钟鼎文、竹简、帛书、碑刻、摩崖石刻、绢、纸等等。
其中书法艺术更是与文字发展如影随形,比翼双飞,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出汉字的同时,在一片混沌之中,就开始感知、总结、研习汉字之美,经过无数书法家前赴后继,终于建立起完善的中国书法体系,并以国粹之尊在世界艺术之林熠熠生辉。
在众多的文字书法艺术传承形式之中,碑刻艺术的发展传承是我国书法艺术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碑刻,古人把当时的相关资料、知识、情怀、愿景等等保留了下来,我们今人看到碑刻,如同见到故人,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感知到、听到古人在如涕如诉、如歌如舞、如欢笑如悲愤......
人们在观赏碑刻的同时,回不自觉地指指画画,揣摩古人的心路历程,研习古人对文字笔画及章法布局的处理规律,因为虽然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于美,对于进步的追求是一样的。
另外,基于学习书法的需要,千百年来,人们从碑刻上拓制的碑帖,更为普及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学习书法的人可以临摹、可以观帖、可以指指画画来读帖,虽不及碑刻来得真实、震撼,倒也方便快捷,无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最最主要的学习形式。许许多多的人正是从碑帖之中悟出来书法真谛,从而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自学书数载。没有拜过老师。都是以碑帖为师的!
上一篇:怎么让自己一直充满正能量?注意是一直持续的充满正能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