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师让一个优等生带着一个差生,对优等生公平吗?
优等生,差生,老师老师让一个优等生带着一个差生,对优等生公平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师让一个优等生带着一个差生,对优等生公平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师让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差生,对于优等生来说不仅公平更是一种促进。
“教学相长”的含义,读者都知道,说的就是学与教相结合的好处。单纯的学,只是学习的第一重境界,不用说优等生,就是中等生,只要认真听讲,都能做到的;但是把学到的知识,能讲出来,却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对知识再加工,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讲出来;到能够讲出来,这才是学习第二重境界;第三重是依据知识进行创造,学生能够讲出来,也就是逐步对知识进行加工创造,也便开始逐渐步入第三重境界。这是从学习的角度说。
从责任心的培养上讲,让优等生带一个差生,能培养优等生的责任心。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责任心,特别是优等生,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因为学生学习好,什么事也替他们干,而且还常常表扬他们学习好,以至于在优等生的心中,有一种只要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的心理,导致一些优等生自私自利,采取这种方式,就能不同程度的培养优等生的责任心。
再者,优等生并非每一项都优等,差生也并非全差,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最起码能加深学生的友谊。在我们这儿,小学老师在上课时,大多都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会浪费了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会把孩子带坏了等等,这些担忧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时刻在关注着,学生不会被带坏;而且能让学生更早的辨别是非。
总之,老师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既带动后进生,对优等生的确也是一种更好的促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师让一个优等生带着一个差生,还不能简单说对优等生公平或不公平,这要从几方面来分析,你才能看这种安排是否合理,下面我分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优等生如果自律能力很强,受差生不良习惯影响小,就可以安排带差生。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抗干扰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优等生自律能力很强,即便带一个习惯不好的差生,也不会受其不良行为的干扰,只要其愿意带差生,老师就可以安排。通过带差生,可以进一步增强优等生的责任感,这对优等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还要看差生是否愿意和优等生结对子,只要主观上愿意学习,愿意接受管理,就没有问题。
第二,优等生如果自律能力一般,容易受差生不良习惯影响,我不建议安排带差生。
优等生一般在自我管理方面都不错,能够认真遵守班级纪律,按着要求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面各项事宜。但是有一些优等生只能管理好自己,如果安排和差生结对子,自律能力差的话,很容易被差生的不良习惯干扰,如差生经常在课堂上找优等生说话,或做小动作,不愿意接受优等生的管理,且该差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上进努力,如果安排让优等生带,保证会对优等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三,优等生带差生,这不是义务,更没有责任,教师在安排结对子时要慎重。
我举一个例子,我儿子在初二时,班主任老师安排他和一个优等生同桌,并叮嘱同桌要好好带他。结果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互帮互助,再加上我平时也鼓励儿子尽可能自觉克服不良习惯,仅一个学期就使我儿子成绩大幅度上升,到了初二时,已经进入班级前十名。班主任后来又安排我儿子带班上成绩差的同学,他的同桌也被安排带另一个差生,结果到了期末,我儿子和那个优等生成绩都下降的很厉害。后来我就给班主任反馈这样的安排不合理,建立仍让他们俩继续结对子,老师采纳了我的意见,结果新学期开始后,两个人的成绩又都稳步提升上去了。通过这个例子就说明,教师在安排优等生和差生结对子时一定要慎重,并且要跟踪观察,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调整。
结束语:优等生带差生,对很多家长来说一般都是不情愿的,尤其是优等生家长,关键因素就在于孩子是否容易被不良习惯影响。从事实中也能验证优等生带差生,确实会对优等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管理学生这件事,老师们需要慎重考虑,一定要本着对优等生负责的态度去协调安排。否则,你安排不合理,导致优等生成绩严重下滑,家长自然不答应,遇到不好说话的家长,可能会和你闹,到时你就不好收场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般老师都是这么做的,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师让“优等生”带“差等生”,貌似是一个很普遍的不成文的传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不少小学老师喜欢这么做。
我们家孩子的经历
我女儿就是这么一个被老师看上的“优等生”,因为女儿是大队委、班委、课代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概从三年级开始,就由老师指定了一个班级成绩倒数三名以内的女孩让我女儿带着辅导学习、写作业,一直持续到了五年级的上学期,直到因为小升初学业压力加重之后,才停止了这种做法。
女儿放学回来,有时候会跟我们提及这些事情,辅导同学做习题、纠正错题,补习功课,掌握知识点等,孩子在谈论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的情绪,反而会跟我们分享她是怎么去做这些事情的,总是带着一份责任感来看待老师交代的这个工作,有时候放学之后需要留在课堂上给这位同学进行辅导帮助,女儿也总是无怨无悔的,至少我从没看到老师的这个安排给女儿带来过任何困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