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康熙、乾隆六次南巡,为何每次终点站都是江浙而不是闽粤?
江南,乾隆,江浙康熙、乾隆六次南巡,为何每次终点站都是江浙而不是闽粤?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康熙、乾隆六次南巡,为何每次终点站都是江浙而不是闽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历史上,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是一时之盛事,也在沿途各地引出了很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之所以康熙、乾隆都把南巡的目的地设定为人间天堂苏杭,固然是这一地区是传统的人文荟萃、物产丰饶之地,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受交通手段的影响。
康乾时代,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实际非常匮乏。在陆地上主要是车马之类,最为合宜的是人抬的轿舆,但是这个显然不适合远距离出行。剩下的陆上交通工具就只剩下马车,但是中国传统的“车”使用的是硬质车轮,而且没有减震装置,再加上跋山涉水,从北京南下一路上要经过很多大河、高山,车辆显然难以通过。
在那个时代,水路是比陆路舒服得多的交通途径。乘坐舟船,没有车马的颠簸之苦,而且舟船上活动空间很大,要是有雅兴题诗作画,或者举办个酒席都不是问题。不过当时由北而南的水路其实主要就是大运河(外海风浪大,不适宜),从北京出发,大运河的终点就是苏杭。康熙、乾隆帝出巡,都是乘舟南下,既然水路只通到苏杭,南巡的终点自然就是这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估计当时闽粤属于边境一带,既不发达,治安又不好,还总有流民啊,暴动啊这类不安定因素存在,皇帝都知道,如果巡视过程不安全,就可能像隋炀帝一去不返又国破家亡,所以安全上考虑,康熙乾隆也不会去。
2,路途太远,不适合劳民伤财。看地图就知道,从北京出发到江浙和到闽粤差多少路呢?大运河也没开到那呀,山高路远的,又没有必去的理由。像秦始皇东巡是去寻长生不老丹,东海拜日封禅都是想要长生不老,而康熙乾隆南巡是查民情查腐败去了,大家都知道,江浙一代多富豪,江南可是大清国的粮库啊,所以往富庶的地方去准没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就是下江南,那就是到江浙就结束了,毕竟江浙属于富庶之地,但闵粤就选了,还车马劳顿。到江南是因为有京杭运河,直通江南。这条运河可见杨广还是做了一件好事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因很简单,江浙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康熙和乾隆南巡,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自然要去最核心的地方。
江浙两省是清代的赋税重地。财政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观闽粤地区,其财政贡献远不如江浙,从重要性来看,皇帝也没有必要亲自去巡视。
江浙两省又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清代50%的状元是江浙两省的。清政府能否巩固统治,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与汉族士人,达成利益同盟关系。作为文人集中之地,皇帝亲自前来巡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了皇帝的诚意,表明满清政府有诚意与汉族士子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震慑。向江南士子宣示虽然都城不在这里,但是皇权的威严并不会因为地理距离而受到削弱。有清一代,闽粤两省在科考上的成就,和江浙两省是有差距的。福建在科考上的水准其实还是不错的。虽然不如江浙两省,但和其他省份比起来是比较优秀的。广东的水准则比较差一些。从全国的水准来看,属于中间偏下。地位低,皇帝自然也就不会过来巡视。
从两个皇帝多次巡视江南的情况来看,是有一些具体原因的。而这些原因往往又是因为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所引申出来的。比如,乾隆巡视江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要巡视浙江的海塘。清代中期,浙江北部地区,海水倒灌影响农业耕作。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清政府拨巨资修建海塘。在本质上还是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前往江南,交通相对便利一些。皇帝可以直接利用京杭大运河,直达江南地区。前往其他地区,交通就没有这么方便。广东和福建地区,交通更为困难。在晚清以前,从北京前往广东,需要沿京杭大运河到扬州,进入长江逆流而上,到江西进入鄱阳湖,然后再进入赣江,之后在通过古栈道翻越大庾岭,这才进入粤北地区。路程和时间绝非巡视江南可比。
广东的繁荣,是晚清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而最主要的阶段,其实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的繁荣,大体上也是如此,但比广东还要更晚一些。这两个省份在当代的繁荣,和古代的关系不是很密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运河不通向闵粤,走陆路的成本过于高昂;也因为运河全段的有效通航时间只有几个月,走太远很可能一不当心回不去;也因为到闵粤就很难保持对北京政府的掌控;还因为南方倭寇盛行气候湿热不太安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