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等死呢?
始皇,蒙恬,李斯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等死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若是蒙毅知道他这一走,会发生后来那么多事,恐怕他说什么也要留在秦始皇身边。
就在蒙毅出发几天之后,车队到达沙丘平台,秦始皇在此地驾崩,秦始皇一死,赵高就极力游说丞相李斯,怂恿其拥立胡亥为帝。
而此刻的蒙毅不在,就是整个事件最大的悲剧,秦始皇的死,被赵高等人将消息严密的封锁起来,同时秦始皇驾崩前留给扶苏的诏书,也被赵高等人篡改的面部全非。
原本诏书内容是“赐公子扶苏玺书”,令其“与丧会咸阳而葬”,但在赵高等人的篡改下,变成了令胡亥继位,命扶苏、蒙恬自杀的新遗诏。
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沙丘之谋'就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所有的主动权,被赵高等人把控,这个时候,即便是蒙毅祭祀归来,也不能有什么改变。
矫诏由使者带往上郡,交给公子扶苏以及蒙恬,其实,对于扶苏是否能够听话的按照诏书自杀,胡亥、赵高等人并不是有十分的把握,因此,为了演的更像一些,赵高等人让车队继续东行,以制造秦始皇未死,就在前往上郡路上的假象。
因此,在接到诏书后,扶苏不疑有假,当即奔入内室,痛哭流涕后,就要拔剑自刎。
而蒙恬并没有像扶苏那样单纯,他对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所以,他拦下扶苏,并请求扶苏对诏书进行复核。
蒙恬之所以会怀疑诏书真假,是有原因的,当时的北疆,最高指挥官正是扶苏和蒙恬二人,皇帝突然间让两个最高指挥官自杀,本身就充满疑点,同时,作为从战国时期走过来的大将,蒙恬所见的世面,可要比扶苏多了去了。
蒙恬可是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诈托王命,这个招数并不新鲜。
并且,对于诏书进行复核,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只要提出异议,请求复核就行,一旦复核,赵高等人的阴谋自然就会败露。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最关键的是,还有个外出祭祀的蒙毅,只要蒙毅一回来,那么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自然无法隐瞒,那所谓的诏书以及北巡,马上就会被揭穿。
但扶苏的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将所有的可能性完全抹杀。扶苏就这么“二”的自刎身亡,根本就没选择复核。
我们不能说扶苏不孝顺,相反,扶苏是一个刚直孝子,在选择不复核诏书真假,就自刎身亡这个举动上就能看出来。但他的死,却给蒙恬造成了大麻烦。
提出复核诏书真假也好,确定秦始皇死亡与否也罢,这些都建立在公子扶苏还在的前提下,但扶苏一死,蒙恬做这些,完全就是师出无名。
按照秦朝的军事制度,如果没有皇帝的调令,你蒙恬如果起兵,那就是谋反。如今北疆的最高指挥官是扶苏,而扶苏一死,蒙恬只能听皇帝的调令才能行事。
前文讲过,蒙氏一门均是国之栋梁,对大秦是忠心耿耿,因此,满门忠义的蒙恬,是万万不可能反的。
同时,蒙恬的怀疑,也显得底气不足,因为他的弟弟蒙毅,是一直在秦始皇身边的,如果有什么情况,按照蒙恬的设想,弟弟肯定会想方设法通知他的。
而如今,弟弟没有通知,想必这诏书定是真的。
更何况,当时整个蒙氏家族可都在咸阳,一旦有反心,是要付出灭族的代价的,这一点,更让蒙恬无法承受。
假使蒙恬有一丝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霸气,可能历史就会因此改变,用强硬的手段先将扶苏稳住,然后使用“拖字诀”,等到与弟弟蒙毅碰头,一切都会真相大白,届时,就会是另一种境况。
同时,即便是阻止不了扶苏的自杀,如果蒙恬依仗手中的三十万大军,量那赵高和李斯也不敢对他如何,甚至自立,都不是没有可能。
但蒙氏一门的忠义,注定了蒙恬不可能这样做,因为这与他的行事准则相冲突,也和蒙氏一门的行事准则冲突,因此,他只能选择顺从。
赵高和李斯,赌的就是蒙恬的顺从。
结果不言而喻,赵高等人赌赢了,扶苏自杀,蒙恬束手就擒,即便是他有所怀疑,坚持不自尽,但也无法改变大局了。
在蒙恬申辩无效后,被押回咸阳,关押在大牢之中,此时若是蒙恬决意叛乱,仍有机会,毕竟带兵多年,虽然身在大牢,但余威还在军队。
为了消除这种隐患,让蒙恬尽快赴死,赵高等人部署了一条极为狠毒的计策,那就是先杀蒙毅。
蒙毅在祭祀归来后,胡亥已经登基称帝,对于蒙毅,胡亥原本并没有准备杀他,但赵高凭空罗列罪名,最终使胡亥痛下杀手。
蒙毅的罪名是,当初曾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
这种死无对证的事情,居然让胡亥相信了,马上派了御史,向蒙毅宣读其罪状,并特别加上一点,如果蒙毅自行了断,就网开一面,不祸及家人。
面对这欲加之罪,蒙毅据理力争,但赵高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见蒙毅不肯自我了断,直接公然将其杀害。
这位少年时期便执掌帝国中枢的英才,是在这场政变悲剧中,拒绝自裁而被公然杀害的,曾对大秦帝国创建立下了许多不为人知功劳的蒙毅,最终死在赵高手中。
假设蒙毅在最后时刻没有离开秦始皇,所有的一切都将会改变,不会有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的密谋,更不会滞留秦始皇的遗诏不发,更重要的是,赵高在蒙毅面前,根本就不敢耍什么花样。
扶苏自刎,蒙毅被杀,最终成为蒙恬的催命符,赵高向蒙恬传话道:“你弟弟已经伏法,你也应该自裁谢罪!”
杀人诛心,莫过于此。
对于前来要求他自裁的使者,蒙恬从头至尾基本没有什么辩解,只是在临终前,要求使者将他的“劝谏”面呈胡亥,然后直接吞药自尽。
当时关押蒙恬的阳周城内外,聚拢了无数为蒙恬喊冤的军士,若是蒙恬不愿受死,振臂一呼,那么势必会令局势改变。
成也忠义,败也忠义,蒙恬最终选择了淡然赴死。
我何罪于天,无罪而死乎!——蒙恬
无论是公子扶苏,亦或是蒙恬蒙毅,在这场决定大秦帝国命运的政变中,均因为忠、义、孝而死,后世有很多对此的不解和疑惑,也有很多对此的叹息,只要这三人中任何一个,选择求生,而不是赴死,那么大秦帝国可能就会是另一番景象,至少,不会亡的如此之快。
但对于这三人来说,君即是天,为人子、为人臣就必须忠义孝,赵高等人也是抓住这一点,连环计策下,三人因此而死。
总而言之,在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的自刎而死,首先让蒙恬失去了主心骨,毕竟他身为将军,服从命令乃是天职,即便是对诏令有所怀疑,但也无可奈何,而蒙毅在大秦最重要的时刻不在现场,就注定了被动的局面,哪怕知道胡亥等人的密谋,但无凭无据,赵高也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直接将其杀害,这种情况之下,纵使有通天之力,也是无计可施,蒙恬正是在这种无力回天的情况之下,选择淡然赴死。
上一篇:你喜欢普京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