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等死呢?
始皇,蒙恬,李斯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等死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蒙毅如此窝囊的退出历史舞台,其关键就在于秦始皇在最不合适的时候,让蒙毅出的那趟最不合适的差。应该说,秦始皇很可能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病可以恶化到危及生命的地步,他派蒙毅去祝祷山川,不过是想让蒙毅继续提高声望。可没想到,自己突然死亡,而巡行队伍中,亲扶苏的阵营一个人都没有,这就给赵高、胡亥、李斯筹划政变提供了机会。如果蒙毅此时还在队伍中,或者他能及时的回来,这三人的计划都不会成功!秦朝的历史也一定会被改写。但是很可惜,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普通的决定,让蒙氏家族和大秦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再来说说蒙恬
蒙恬是一个典型的蒙家人,出身行伍,带领雄兵,是秦朝对付匈奴的中坚力量。秦始皇让蒙恬带领30万大军驻守长城防线,既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其忠诚的肯定。王翦带领60万大军攻楚,秦始皇一次一次的派人刺探虚实,但是对于蒙恬却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可见秦始皇对蒙恬的放心程度。然而这种绝对的忠诚,也让蒙恬背上了包袱,让他不可能在没有秦始皇血亲率领的情况下,发兵推翻一个对自己发展不利的皇帝,另立新君。因此,与他朝夕相处的长子扶苏就成为了蒙恬发兵的关键。
但是,长子扶苏却是个扶不起来的人。秦始皇是个明白人,在长子扶苏顶撞自己之后,他第一时间将其下放到长城军团,很可能是已经看出了扶苏迂腐不知变通。到了长城兵团,既可以体验军旅的艰辛和异族的威胁,也可以由蒙恬提供保护。一旦天下有变,扶苏有30万长城兵团的支持,即使接班不顺畅,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大的乱子。可是没想到,扶苏在军中几年毫无成长,面对秦始皇赐死的假诏书,他竟然不听蒙恬的建议进行核实,而是贸然的自尽了。
扶苏一死,蒙恬领兵反抗胡亥就成了不忠之举,以他的忠诚度,这种事是绝对不会干的。所以,蒙恬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束手就擒。到了此时,蒙家一族的生死,已经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而赵高自然不会让这些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所以,蒙家兄弟的眼前,就只有死亡一条路了
总结一下:
蒙恬、蒙毅的悲剧,其根源因为自己阵营领头人扶苏的不作为。如果扶苏对假诏书表现出质疑,派人核实,那秦始皇已经病死的事情很暴露,那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兵回京争位。此时秦朝的军队大部分已经跟随赵佗去征讨百越,用作内地驻防的没有多少。而扶苏有蒙恬的支持,有30万长城兵团的保护,胡亥、赵高等人绝对没能力与其争锋!而蒙恬不死,为了给自己留后路,赵高也不会杀害蒙毅,那秦始皇安排的铁三角就会掌控秦朝的大权,秦末的农民起义就很可能不会发生。
但是应该说,蒙家兄弟和扶苏的悲剧,都是秦始皇自己一手造成的。这位祖龙焚书坑儒,却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却成了最迂腐的那种“儒”,不但不知道变通,而且不管自己如何安排,都改造不了他。军中的历练、重兵的保护,都没有让扶苏“复苏”,成为一个可以交托天下的守成之君!而且秦始皇对自己也是过于自信,先是相信自己的身体可以熬过疾病,后是相信自己的威严可以保证遗诏的执行,结果两者全都事与愿违。在他一次次的错误安排下,本来生机勃勃的秦朝二世而亡,成为了历史上的一颗流星。蒙氏兄弟失去了秦朝这个依靠,再有才能,也注定会走向灭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蒙家三代忠烈,蒙氏兄弟权倾朝野,哥哥蒙恬手握三十万重兵驻守北疆,弟弟蒙毅为上卿兼领郎中令,是始皇理政最当紧的中枢大臣,追随始皇帝左右。倘若皇帝死的时候,蒙毅在场,结局绝不至如此。
蒙毅为什么不在场呢?
始皇帝病重,派他去向山川之神祷告去了,始皇帝驾崩时蒙毅人还在外,根本不知情。这种偶然的意外,把历史的马车驶入一条黑暗之路。
哥俩性格迥异,蒙恬带有文人温润气质,从不据理力争,即使和皇帝意见不同。而蒙毅却刚强坚毅,所以始皇把他留在身边,非常器重。
他们不是不支持复苏,而是扶苏愚忠愚孝,不听他们的安排。
按照道理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挽大厦于既倒,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理解,但是古代那种忠君思想,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
秦始皇统一帝国后,建立了不世功勋。我们不否认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贡献。但他推行的一系列暴政也是事实,他的暴政激起了很多人的愤怒。全国暗流涌动。各个地方都出现了诅咒始皇死的谶语或异样天象。
为了冲冲晦气,秦始皇打算东游,顺便对六国复辟势力做次震慑,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秦始皇的少子胡亥也跟着去了。岂料北归途中,皇帝竟病倒了。
这个痴迷长生不老的皇帝现在也知道大限来了,他写了一封信,是写给长子扶苏的,内容大概是:“回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写完后,盖上玺印封好,交给中车府令赵高。
七月丙寅日,令天下人闻风色变的一代大帝秦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
皇帝东巡,半途而死,这在封建帝国里是天大的事。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要是皇帝死亡的消息传出去,咸阳城里恐怕要争权夺利,乱成一片,而对皇帝不满的人,可能也会趁机起事,到时局势就失控了。
这个时候,丞相李斯表现相当镇定,决定秘不发丧。
而赵高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盘算,始皇写给扶苏的信也被扣下来了。
俗话说,一朝君主一朝臣。依秦始皇的遗愿,皇位应是由公子扶苏来继承。赵高心里一琢磨,若是公子扶苏上台,他肯定没好日子过了。公子扶苏与父亲不同,有仁爱之心,反对严刑峻法。赵高是吃狱法这碗饭的,到时饭岂不是凉了?
还有一个原因。扶苏背后有一股大势力,即蒙恬、蒙毅兄弟,偏偏赵高跟蒙毅是有仇的。原来有一回赵高犯了事,皇帝让蒙毅去审理,蒙毅刚正不阿,判他死罪。秦始皇向来偏爱有才华的人,特赦了赵高,并让他官复原职。
因此,赵高迟迟不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送出。他心里开始盘计一个计划,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子胡亥不是在身边吗?不如把胡亥推上宝座,取代扶苏。赵高曾当过胡亥的老师,教授他书法以及狱律法令,胡亥也特别喜欢赵高。
赵高便开始忽悠胡亥,胡亥年龄小,心机也不深,开始不同意,可是他哪里经得起赵高的巧舌如簧,毕竟皇帝的宝座是诱人的。
说动了胡亥,篡位这件事,光靠赵高、胡亥两人不行,得把丞相李斯拉下水。李斯开始倒是正义凛然,驳斥了赵高一顿,赵高何许人也,能获得秦始皇始终如一的信任,那肯定也有两把刷子。
上一篇:你喜欢普京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