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想提问什么是道德?
道德,标准,我的我想提问什么是道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切喜怒哀乐的源泉。痛苦也正是由此而生——自我的道德与社会的道德存在差异,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道德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它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对他人的希冀。
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与这种希冀存在着差异,便有了矛盾,便产生了痛苦。
《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将“道德”二字拆开——“道”,似乎可以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社会运转的规律,在伦理的角度体现为大众对大众行为的期待;那么,“德”可不可以说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大道晖晖,内化于我们每个个体,也就是所谓的德行品格?
那,要消减差异、调和矛盾、避免痛苦,最好的办法似乎便是调整自我的“德”,使之符合自然的“道”?
在最基本的矛盾未演变剧烈时,各个个个体通过“修身”使个体层面的“德”与“道”达到和谐的境地,于是社会便趋向于和谐?
完美的和谐,有人曾达到么?纵有是否也只是片刻?就像不存在真正的“完人”。
可是,难道不存在完美,我们就要放弃寻求么?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我所理解的君子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坚持不懈走在追求完善自我的道路上的人。
不辞九死,死不旋踵!
可能有人会问:道德的完美能否使社会完美?
我的答案是:不能。
道德本身就无法达到完美,又何谈造就社会的完美?
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尽然是为了所谓的“尝试”和“得到过程”,我们去做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有益的,有一分是一分,攒一点算一点。
“莫道真理无穷尽,进一寸有一寸的欣喜。”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与君子的距离可谓遥矣,只不过站在追随的起点——不,懈怠成性的我甚至都不算走在了这条路上,只是心里有几分向往,几分期盼。
这篇文章,主旨原本是“自身实际、道德实践与社会风尚”,但思前想后,十余载的人生里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迹,善行中无非是“顺手拾取路边的垃圾、扶起倒在地上的单车、修理可能影响安全的树枝、清扫些许碎玻璃……”这种小事而已,便不详写了。
当然,“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大小,做了总是好的。世间的善添加一丝,个体“德”改善一线,到底令人欣喜。
物形势成,与孟子所言“浩然正气”一般,当以“行”养之。这“行”便是“实践”了。所谓“风尚”,不正是大家普遍的“实践”么?
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永远在路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嚯!还真不少人去发表见解。
谁知道什么是道,又什么是德。
古代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里的刚和从大概就是“道”吧。而从和德得就是现在所说的“德”吧。古三圣贤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制定了道德标准。于是人们就茫茫然的跟从。也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是天下一片大好。夫妇有序,人伦有道,挺好的呀。后来有人说他落后了,于是打破了。结果是人们既不知道“道”也不知道“德”了。
现代人还想使用这两个传统字来约束人,那已经是老黄历了,没人听了。
但社会上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制约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那么社会要乱套的。所以有些人又把传统的东西拿出来。但那已经是老黄历了,没人听了。
怎么办呢?于是就征求征求大家伙的意见,再制定一套吧。对,你们没有听错,我说的是在制定一套吧。
谁能说清楚什么是道德呀,实际上它就是一套规则,人和人之间的规则。
我们在这里谈也没有用,这件事还是留给统治者吧。因为他说了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为得失,德为善恶,道德是社会判定个人立世行为的准则。一个人在权衡得失后,能明辨善恶既为道德之人,不为得而施恶不因失而弃善,即为道德之人[呲牙]路漫漫其修远兮,且行且修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总结,是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与正确把握规律性的统一思想,是道与德的综合概念的基本标准。道是自然规律法则;自然界的生、发、收、藏必定是有其合理的轮回规律,生物界的生、老、病、死必定是有其合理的轮回规律。社会现象的进化同样有其从无到有、从有到兴、从兴到衰、从衰到沒的运行轨迹。没有一成不变的万物,只有永远不变的法则。道可道,非常道。只要遵循万物运行的正确法则行事才是正道;德就是正确地运用法则,遵循万物运化规律的前提下主观以正确方式认识和对待任何事物的基本准则。正确的法则只有一个。因此,道德绑架是完全不存在的,只有不讲道理的人又要冠冕堂皇的站在世间恬不知耻的自我辩解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至少不损害他人、集体利益
上一篇:制造型企业现在到底怎么了?是没订单?还是成本太高?还是环保压力太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