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想提问什么是道德?
道德,标准,我的我想提问什么是道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个是哲学层面的道德,一个是伦理规范方面的道德。
哲学层面的道德,又分为“道”和“德”,伦理方面的“道德”纯指行为规范。但伦理规范缘于上古意义上的“道”和“德”。
“道”的前生今世
脚下的道。道是由此及彼的途径,在古代,表示“途径”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阡、陌、蹊、术、通衢等,到了周朝,老子、孔子生活的年代,又对大小不同的道路进行了细化,比如:
“径”,是小路、斜路,相对于大道,路途更近。所以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另外还有“畛”,田间道路,类似于先前的阡陌;“涂(途)”。
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周道”,即周王朝的首都镐京到洛邑的大官道,《诗经·小雅·大东》有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说的就是它。
“路”,是指从王都通向诸侯国的大道。
西周时已经有了驿道,但不叫驿站,而是“周行”。“行”,即是大道,有“循环往复通畅无阻”之义。
春秋时期出现了了大量的人工道路,而且进行了功能性划分,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它使出行更加便捷,给人们探求远方的未知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和可能。
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基本沿袭了古代的含义,只是进行了简化,有些细化的名称不再使用或进行了改进,比如古代城市中的道路“術”变成了今天的街道。
哲学意义上的“道”“德”
“道”是轨迹、规律。由此及彼的路径叫道,道可以修成,以便通达。哲学意义的道,也是可以修成的,以便从低境界修到高境界。这个可修的“道”在中国远古时代即已存在,多指上古圣贤的品德操行。将其上升为哲学范畴并进行论述的是老子,他将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或变化运动的场所,称为道,实指的道至此变成哲学的道,成为中华民族共有而独特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哲学概念。
“道”的意义。有了哲学意义上的道,让我们的思维从实存的道,升华至精神的道,让我们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及其本源,“道生万物”,仙佛神圣、天地万物俱皆由此而出,因此“道”为天地母。它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是一切的本源,是终极的真理。
而这个“道”的特性是自然,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意即“自己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即是它效法自己自然而然的特性状态。
比如,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不扇而自起,水不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生物是需要呼吸的,困了想睡,饿了想吃等。吃饭、呼吸、心跳等等都是生命的必须和自然,但当一个人借助鼻饲、借助呼吸机、借助起搏器的时候,那就是人为的了,因此皆不是道。
或许你会说:借助是为了延缓生命。是的,老子说“不道早已”,不自然的生命当然会早已停止下来。
“为”与“不为”。从上述例举中,我们得知,自然与非自然的简单区别。同样,单个的人和群体的人类也是如此。人之初是无欲无求、真朴纯粹的,当人们制定繁苛的典章制度加以约束时,就不是自然的,这种非自然因素叫做“人为”,“人为即伪”。因此“无为”是自然,人为是“伪”,不是自然。这种说法不仅老子,儒家的孟子、荀子也把“人为”称作“伪”,比如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典章礼制就是“伪”,都不是自然之“道”。
因此,道家要“去伪存真”,弱化仁义礼的人为因素,才是回归大道。越是强化,越是礼崩乐坏。因为道为根,礼义为表,强调仁义礼便是本末倒置,“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标志着忠信已经沦丧,祸乱就开端了。
“德”是“道”的体现
道生万物并内附于万物,因此,德就是道在万物的体现。天地万物具有道的先天特性“德”,而人不同,因为人有私欲能膨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得寸进尺不知止,于是机巧出而伪诈显,借“仁义”以强作,结私党以妄为,因此德性张扬虚伪,距离大道越来越远了。于是造成浮躁、攀比、偷盗、抢劫、疾病、祸患,以至人际关系紧张,人与自然紧张。
因此,老子强调,要活得快乐幸福,就要学会知足,知止、知辱,去甚、去奢、去泰。要返璞归真到婴儿、赤子般的纯粹状态。
道德及其标准
我们日常所说的“道德”多指伦理方面的规范,而且常常把它与“仁义”连起来称为“仁义道德”。跟仁义一样,道德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通常以“是非”“对错”来衡量,即以“义”为取舍评判的标准,因此,它不像法律条文那样,具有广泛认同的准则,那么具有可操作性,它只是一种非正式的公共机制,没有具体的数据标准,没有谁能清楚地判断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因此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道德相比于法律,更具有基础性和稳固性,它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社会当中,是普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坦荡宽容、责任担当、公平正义等等,更是全人类共同具有的普世价值。
相对于法律,道德更具有基础的引领、教育、辨别是非、平衡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它自然存在于社会人际之间,它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的责任、义务和应该遵守的公序良俗,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健康人生观,通过评价社会现象,来强化道德的约束引领作用,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法律”。
但是它不像法律必须有标准以便遵照执行,没有具体标准,它只是人们内心对世事的基本看法,而这样的基本看法,会因为事件事物跟自己利益的疏密、远近,即相关性而随时发生变化,具有很大的倾向性和不确定性。
道德标准具有地域性差异、文化差异性和时代性差异。因此道德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如果说有,那就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民族基础上的基本价值认同,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方便与人,不行对立,尊重自然,随缘无碍
上一篇:制造型企业现在到底怎么了?是没订单?还是成本太高?还是环保压力太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