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想提问什么是道德?
道德,标准,我的我想提问什么是道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欧洲的基督教一方面教育我们要善良博爱,一方面还会有十字军东征的杀戮?美国建国以来就要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代表另一方面它却要在全球维持自己的军事霸权?因为这个世界与道德体系并行的还有一个丛林法则。
在强者的民族,强者可以从自身成就中找到价值,所以也愿意为自己评价,说自己的行动果决,征服敌人是正义的。但是被征服者也就是弱者,发现自己赢不了的时候,就会设想一些心理伎俩,明明是自己打不过别人,就说敌人打我的右脸,我的左脸也要给他打。明明为求自保所以装可怜,却说我们要爱我们的敌人,彼此相亲相爱,所以弱者透过高举同情心的美德武器,让我们觉得觉得强者都是邪恶,所以受压迫的弱者胜利了。他们发现自己竟然也有能力可以让强者痛苦,就把这些心理伎俩扩充成一整套的道德标准体系。
也就是在面对强者,或者是不公平的时候弱者会拿出道德的武器。让强者对弱者碾压的优势有了一个道德维度的制衡。
所以尼采最惊人的主张道德标准根本是源自强者与弱者的社会斗争。斗争失败的心生怨恨,把强者的德性说成是邪恶的,把自己的无能说成是善良的。道德标准从一开始就是攻击对方的武器。
道德标准也会让弱者变得更弱。宗教信仰建立的道德体系因为引入了罪恶感,把人类的攻击性转向了自己。有道德就很容易把自己看得比实际上罪恶。这背后的心理其实是一种自我分裂。举个例子大多数宗教对信徒自我道德要求非常高,比如要容忍谦卑。有一句佛语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就是弱者想要享受跟强者一样的攻击快感,但是却又无能为力,所以就让一部分的自我内化神的声音提出无法达成的要求,让另一部分的自我感到罪恶,痛苦,用一部分的自己攻击另一部分的自己。
道德标准是弱者对强者的武器,也是宗教或者是意识形态对个体把控的手断。
那么它是虚无的吗?不是。我们发现道德标准一旦被利用,无论是被弱者利用,或者被宗教利用,利用它的人都是在向外输送标准,而不是像内,我们说道德这后面没有标准两个字的时候,我们是向内心,反求诸己的。只有在针对自己的道德评判才是高尚的,
我们应不应该有道德标准?应该有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是自己的,这个道德标准是用来划清底线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决定你的道德是否高尚或是卑劣是个人道德的底线的高低。底线的底线,是大家都被认可的。我们现在管这玩意儿叫法律,法律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道德标准。对于别人的道德我们的要求只要在法律之上就不去评判。对于自己的道德要求在别人底线之上。最后以道家思想家杨朱的一句话结束“保性全真,不以物累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生德畜,物形势成
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道德,有什么用呢?
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瞧……
它真的存在吗?作为一种概念,什么是它具现的实体?
除了师长的口头、书籍纸张,它还栖身于何处?
除了我们个体自我意识之外,它似乎哪里都不存在。
与法律相比,它的力量似乎微弱得多。
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到底是少数,说起来又有几个人见过呢?
古、今、中、外,罄竹难书的混账,荣华一生直至寿终正寝的,确乎不少啊!
道德在他们行恶之时,可曾拖慢了他们的黑手半分?
他们畏惧道德吗?
相较于无关痛痒的骂名,可能,只有法律和刑罚能将他们震慑——畏威而不畏德?
在内不存在所谓的“良心”,在外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那对这样的人来说,道德存在与否,是否有区别?
恶人知道自己是恶人吗?恶人会厌恶恶行吗?
一切恶行都坦坦荡荡的无耻之徒似乎也不多,多数还是些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货色。
咦!对待他人时道德的威力确乎变大了不少,甚至令人生畏呢。
君不见,三纲五常——
于士大夫轻于鸿毛,“乔治威廉一家亲,南京城下水太凉。”
于庶黎民重于泰山,“夫为妻纲贞妇死,俯首低眉忍断肠。”
道德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呢?
道德……客观存在吗?!
它是不是人类的幻想?话语的虚妄?主观的希冀?相对的屏障?
《管子》说:“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
它是由上位者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吗?与法律和宗教没有区别?
它是约束所有人的,还是仅仅规范部分人?
倘若存在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他是否需要道德?
若他有自己的道德,与全体人类的道德有哪些区别呢?
…………
以上是我接触唯物辩证法前的一点思考。
“我自幼顽劣,性格暴躁,待人无礼”
——这么一句话便是我对自己在进行评价,而评价的准绳便是道德。
谁的道德?世界的?他人的?还是我自己的?
长辈每每对我进行说教,无论对错,我总会想:
我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随他们怎么想,我不还是我么?
为什么他们的价值判断要“强加”在我身上?
我为什么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不做便是,为什么要在乎我做不做呢?如果我接受了你的观点,那我就被你改变;我若是被改变了,我还是原来的我么?
至于为什么不希望被人改变,你问我,我也答不上来。
可是呀,在我抗拒被他人的道德观影响时,我没有意识到,其实正是在坚持我自己的道德观念——“人不应该总是试图去改变他人的思维”——且不论对错是非,这确乎是一条道德评价。讽刺的是,我总希望他们改变“总试图改变我”的思维,这时的我就陷入了自我道德的怪圈、评价的悖论,自我和他人处于永恒的矛盾。
纵然不去考虑这个悖论,我不希望自己因他人的道德而改变,想保持原来的我——但是,原来的我不也是时时刻刻被他人影响 才变成如今的样子么?
我的道德是我的道德么?
我本身就是我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尚且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又何谈纯纯粹粹的“我的道德”?
我的道德,是我的道德——在他人的心中,你可以找到千千万万和我相似的道德观念,却绝无雷同,正如我们的世界观绝无雷同:
我的道德,却也不是我的道德——它因他人而得以诞生,因他人而得以留存,因他人而得以改变,不断地改变,堕落或是提纯。
上一篇:制造型企业现在到底怎么了?是没订单?还是成本太高?还是环保压力太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