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什么可以改变思维方式的书可以推荐?
的人,自己的,这本书有什么可以改变思维方式的书可以推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并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思维方式转变是一瞬间的事,很多道理浅显易懂,甚至经常被认为挂在嘴边,但偏偏就是不能被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而一旦真正领悟之后,其所产生的作用将对个人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和改变。就比如阳明先生在龙场得道,正因为有了那一瞬间的顿悟,才有了光耀千古的心学之说。
对我个人而言,使我思维方式改变较大的书是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看似正确,其实是错误的;很多事情,看似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举例而言,书中提到了一个人物:李东阳(热爱古典文学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人,大名鼎鼎的茶陵派领袖)。正德年间,权阉刘瑾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了胜利,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这个时候,朝中的许多正派大臣纷纷选择和刘瑾死磕到底,但其结果就是或贬官,或杀头,遭到了清退。此时,李东阳根据当前形势,并未与刘瑾死磕,而是归附于他,这在当时遭到了很多正派人士的唾弃。由此来看,他的行为应该被定性为错误选择吧。但是,归附刘瑾之后,他忍辱负重,利用刘瑾对他的信任,从刘瑾的屠刀下挽救了许多正义之士,培养了朝廷的新生力量,甚至诱导刘瑾一步步走向灭亡。由此来看,我们能说他的选择是错误的吗?诚然,仗义执言纵然可以留名千古,但实际作用能有多大呢?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有时候,屈辱的或者比痛快的死去更需要勇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并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思维方式转变是一瞬间的事,很多道理浅显易懂,甚至经常被认为挂在嘴边,但偏偏就是不能被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而一旦真正领悟之后,其所产生的作用将对个人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和改变。就比如阳明先生在龙场得道,正因为有了那一瞬间的顿悟,才有了光耀千古的心学之说。
对我个人而言,使我思维方式改变较大的书是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看似正确,其实是错误的;很多事情,看似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举例而言,书中提到了一个人物:李东阳(热爱古典文学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人,大名鼎鼎的茶陵派领袖)。正德年间,权阉刘瑾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了胜利,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这个时候,朝中的许多正派大臣纷纷选择和刘瑾死磕到底,但其结果就是或贬官,或杀头,遭到了清退。此时,李东阳根据当前形势,并未与刘瑾死磕,而是归附于他,这在当时遭到了很多正派人士的唾弃。由此来看,他的行为应该被定性为错误选择吧。但是,归附刘瑾之后,他忍辱负重,利用刘瑾对他的信任,从刘瑾的屠刀下挽救了许多正义之士,培养了朝廷的新生力量,甚至诱导刘瑾一步步走向灭亡。由此来看,我们能说他的选择是错误的吗?诚然,仗义执言纵然可以留名千古,但实际作用能有多大呢?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有时候,屈辱的或者比痛快的死去更需要勇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封家书,让我牵肠挂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我从小就有轻微阅读障碍,所以也不爱看书,因为每次看书都要在心里默读才能把书看明白,我读得慢,所以看书很耗我的时间。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之一
幽默
一般精神心理学类的都比较枯燥,但是这本书作者并没有只是当一个记录者,作者跟精神病患者对话有很多自己的内心独白,几乎都只是一句半句的话都很幽默。比较专业的篇章让读者也不会太枯燥,有读下去的动力。
真实
一段作者想采访一个病人,然而那个病人几乎不理任何人,什么话都不说。这把作者难的,后来他发现患者每天都会看很久的石头,雷打不动。于是他每天故意在患者旁边也盯着一个物体一直看,下套让患者好奇主动跟他说话。这一过程持续了一个星期,作者说如果患者再不搭理他,他自己真的快成精神病了。后来有一段采访是他给一位精神病患者提行为建议,后来医生提醒作者“你不怕把她引导成多重人格么?以后不要自主干扰患者”,作者说自己一度惭愧于这个事情。作者所写都是很真实,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大胆承认自己这样,因为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都在努力地伪装着。
颠覆常人的思维方式
很多患者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这一言两语根本表达不出他们的那种天才,只有自己看了才会为他们的执着和强大的逻辑所震撼!
图为书里的部分看了有兴趣的可以买本翻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要回答改变思维方式的书有哪些,我的回答是很多。其中,我经历了一个读着玩到读着想着,再由读着想着到读、想、品、学的过程。上小学时读课外书籍,基本上是凑热闹,混时间,理解甚少,收获也很少。待上初中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有点开始用心了,不仅知道读人物,读哲理,而且还能学警句背警句,甚至还学着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和书中不同人物的发展变化。因此应当说,从初中以后,读课外书才逐步的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至彼,由他至己。具体地说,读哪本书收益最大呢?这并不绝对。道理有三:一是不管哪本书都有益,哪本书里都有知识有学问,哪本书都可以给自已产生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积极影响;二是人人读书,而收获却各有差异。为什么呢?因为决定读书收益多少的关键因素是人,是读者自已。试想:书本再好,书中的故事情节再精彩,书中的人物品质再高尚,书中的语言艺朮再精妙,书中阐释的人物思维和人生谋略再伟大,而读者不能理解,不能入心,不去品味,不去思考,不领悟,不效仿,也就是说不能把自己摆进去,不能把自己融入书中,这样的读书又有何益呢;?三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学习,是应用,是长知识,是长学问。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读者,读书时一定要聚精会神,仔仔不倦,而不是三心二意,更不是走马观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