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史上是先有草书后有行楷,为什么有人说先学楷书后才能学草书?
楷书,草书,书法书法史上是先有草书后有行楷,为什么有人说先学楷书后才能学草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汉字繁也好简也好,篆隶也好草行楷也好,和外文一样就是一种记录符号。至于书法,可以有讲究,看你追宠所谓的哪家门派;也可没讲究,不拘一格自创一体,勤学苦练,到时只要达到公认,你就是一家一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史上确实是先有草书,后有行书,楷书。寻溯追源,书法的演变史几千年,甲骨文,再到后来钟鼎铭文,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异体字极多,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到了西周晚期铭文(也称金文)摆脱了甲骨文的影响,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到了春秋战国,汉字经历了演变,文字由繁到简,速度由慢到快,继而出现了草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实行文字改革,由丞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即小篆。到秦末汉初,由于社会的需求,又出现秦隶,到东汉隶书发展成熟。随着隶书的快写,演变成章草(草隶:杜度所创,他为皇帝写各种奏章,也叫章草)。今草(后汉张芝所创)。从隶书的快写,又演变出现了行书,楷书。书圣王羲之是行书的代表,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楷书虽然由钟繇所创,魏晋成熟,到了唐代才是楷书成就最高的时期,出现了初唐四大家,中期颜真卿,柳公权等。今人说先学楷书,后学行草,我个人认为很正确,楷模是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又学行草,行草柔而无骨,没有筋骨。楷立,行走,草奔,就象一二岁的孩子,走路都不稳,不快,就象快走,奔跑,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楷书练好了,笔画,间架结构,神韵都掌握了,再练行书,行书练好了,再学草书,就不怎么费劲了。学楷书,行书,草书要临帖,继承传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日累月久,笔耕不辍,写出自己的风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发展至今,共有真、草、隶、篆、行等五种字体流传下来。按照历史沿革,篆是最早的文字,在篆的基础上产生隶,在隶的基础上产生草书和楷书,之后又依据草书和楷书产生了行书,因此,五种汉字的排序应该是:篆、隶、草、楷、行。
草书的发明是为了书写简便,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行书则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而楷书笔法丰富结构严谨法度森严,因其横平竖直形体方正,被人们当作楷模,明清两代的“馆阁体”就是楷书,今天我们通用的汉字也是楷书,楷书成了所有书体的代表。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一般都选择先学习楷书,这是因为楷书实用性比其它几种书体都要高,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楷书,几乎到了可以不认识篆书,也可以不学隶和草,但你不能不学楷的地步。
所以,楷书自然而然成为了书法的基础性书体,掌握了楷书,学其它书体就相对容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种事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随着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当事物发展完善成熟,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就趋于全面,并从整体出发,总结和找到学习掌握它的最佳入手处。书法从楷书学起,正是如此。前贤清楚这一点,也知其难,但必须经此训练,才能精益求精。当今老几代书家缺乏此基础,为避短而不倡楷书,甚至捏凑出一套理论来为自己遮羞,并将此歪理邪说灌输给年青一代。导致今人书坛,连字都写不好,遑论什么书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认为先学楷书后再学草书的,他的草书写得好吗?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能从楷书中走出来的很少,大多“死”在里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中国书法书体演变顺序是:篆(大、小篆)、隶、草、楷、行,我们提倡初学书法应先学正书,而后行草,正书是篆隶楷的通称,另外,看你学书法的初衷是什么,是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还是希望在书法路上有所作为,目的不同答案迥异,我就接触到少数几位从草书写起的,其学书目的就是自娱自乐,遇见朋友能甩几笔,我是多次规劝其从正书入手,没用,学书一年多了,结构不稳,用笔漂浮,线条薄如禅衣,在他看来挺好,在我看来白忙活。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正规美院书法系的学生学书顺序,各院校一律都是从正书入门,你可以先写隶也可以先写篆或楷,但必须正书先学,因正书均以中锋用笔,长期训练能使笔画厚重沉稳,线条质感上乘,而行草书以中侧锋并用,如没有牢固的中锋基础,写出来的线条是薄的浮的,更谈不上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了,前面说的那几位就是鲜活的例子。所以我认为学书法必须先学正书。
上一篇:北京女排“走马灯”式换人,天津球迷为自己球队无人可换着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