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操的寿命并不短,为何曹丕与曹叡活得不长?
曹丕,短命,糖尿病曹操的寿命并不短,为何曹丕与曹叡活得不长?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曹操的寿命并不短,为何曹丕与曹叡活得不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操活了65岁,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活了71岁,在那个年代都算高寿。
曹丕没活过40岁。
跟父母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哩?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曹丕与曹叡都缺少曹操自信昂扬的霸气
人的身体状态不仅取决于遗传,还与生活环境、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
曹操五十三岁那年,北征乌桓,写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堪称霸气侧漏,豪迈激昂。
言为心声,一代枭雄奋发进取的形象跃然纸上。
曹丕传世的诗文也不少,大多缠绵伤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
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与吴质书》·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燕歌行》二首·曹丕
曹丕和曹叡在青少年成长阶段都过得很压抑
曹丕比较倒霉,虽然文武双全。
怎奈上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父亲曹操,下有一个才高八斗、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的大才子弟弟曹植。
曹丕的光芒被掩盖了。
身为丞相府大公子,他还不能表现出来任何嫉妒羡慕等负面情绪。
可怜的曹丕只能在心里无数次念叨,
“不是子桓不优秀,是父亲和弟弟太腻害!”
曹操喜欢曹植、曹冲,无疑给曹丕极大的压力。
曹冲夭折,曹丕屁颠屁颠跑去安慰父亲,结果被曹操好一顿骂,
“此我之不幸,而汝之大幸!”
曹丕隐忍、努力、筹谋,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艰难的击败曹植,当上世子。
多年的压力焦虑,一定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曹叡也是个倒霉孩子。
母亲甄夫人被父亲曹丕赐死。
这样的人伦惨剧,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极大的伤害!
少年曹叡战战兢兢活在父亲和后母眼皮底下。
曹叡是长子,曹丕一开始没打算立他当太子。
后来,曹丕身体不行了,其他儿子年龄都小,才立了曹叡。
太可惜了!
曹丕、曹叡父子有一个能活过五十岁,就没司马懿什么事了。
司马懿70岁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夺权,从此政归司马家,72岁病死,在那个年代算是寿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真是一句实在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的寿命和遗传关糸不大,它应该和一个人的后天生长环境、生活条件、工作压力、生活状态、个人心态及医疗条件处处相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的寿命和遗传关糸不大,它应该和一个人的后天生长环境、生活条件、工作压力、生活状态、个人心态及医疗条件处处相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曹操后人大多短命,原因如下(仅代表个人):
与家族遗传病有重要的关系。
个人生活习惯混乱。
现在就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曹丕曹叡短命,跟曹操遗传关系基本关联不大。 :
曹操长年军旅生涯在外出征,临死前也一直舟车劳顿,从长安返回洛阳前后共五个月,没有实际养尊处优。
他热爱吃鱼,四时食制残本里提到了大量水产的出处,可见曹操本身是热爱吃鱼,同时曹操也是爱吃鸡的。
上九酝酒法奏的出现,以及曹操大量在诗词歌赋中对酒的描写,可以看得出曹操有着对酒类有同样的喜好跟研究。
长期运动与热爱吃鱼,喜欢吃鸡又长期饮酒,曹操同时又是一个节俭克制的人,饮食上的结构对他的健康影响相对较低,而他的饮食习惯是会传承下去的,这一点可以看自己或其他家庭,父母一辈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决定了子女对食物的口味,因为大人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子女吃。 曹丕与曹植对酒都有一定喜爱,曹植甚至发展出酗酒趋势。
酒类问题对曹丕的健康影响并不是关键:
曹丕的死亡是突发的,从病发到死亡,前后只经过一天。 所以曹丕属于突发性死亡,但中间仍然有能力为后事进行嘱咐,说明并不是立刻处于晕厥,能判断并非心脏病、脑中风死亡,更不可能是瘟疫或其他传染病。
如果从曹丕生活习惯入手,可以很快发现曹丕的可能死因:
1. 曹丕极度嗜甜,对糖类有很高的倾向,同样他也非常喜欢吃水果。 夏日诗里有提到:
嘉肴重叠来,珍果在一旁。
说明水果在曹丕的菜单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不只是一种仪式性道具。
曹丕日后的诗词与对群臣诏令更印证这一点: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蒲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非常喜欢吃葡萄。
真定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渴。
新城孟太守道蜀者肫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饴蜜,以助味也
饮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
爱吃梨,强调甘如蜜糖,对甜食有研究,蜀人吃东西的习惯都有所了解,对橘甜的观点也很详细。
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今以荔枝赐将吏,口佥之则知其味薄矣,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
上一篇:孩子该如何合理的玩游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