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的总督和唐朝的节度使都是手握大权的人,为何清朝很少有总督造反?
总督,节度使,募兵制清朝的总督和唐朝的节度使都是手握大权的人,为何清朝很少有总督造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朝的总督和唐朝的节度使都是手握大权的人,为何清朝很少有总督造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朝的总督和唐朝的节度使有很多共同点,包括都是有调兵权,而且还是地方的最好军事长官和行政长官,手握军政大权,那为何唐朝的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能直接跟中央造反,而清朝的总督却很少有造反的?
其实问题也不是多复杂,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创开元盛世之时,过度宠幸安禄山,导致安禄山身兼无数要职,安禄山也通过这些职位发展壮大最后造反,在此之前,唐朝的节度使确实是地方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但对于节度使也是有相应地限制的,比如节度使无权利任命地方官员,对地方官员也无监察之权,而且节度使无权利参与调度粮草财帛。
好死不死,安禄山身任三镇节度使,还兼任了河北采访使,使得他对地方官员有了监察权,后面玄宗还允他自行造钱,这样一来,安禄山在三镇之中就与真实皇帝无异了。
最后安禄山攻进长安,唐玄宗逃离长安,惊慌失措之下,唐玄宗下了一道命令,让天下节度使平叛,可自行筹措粮饷,便宜行事,这样也开启了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
而清朝的总督限制更甚于唐的节度使,总督虽是一地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但其有调兵权却无统兵之权,各地税收需要收归中央再由兵部调配分发与士兵,且总督有荐人之权却无任命之权,就这几点,就直接使得总督没有了造反的可能。
当然,在清末太平天国之乱爆发后,总督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最后甚至是明面上直接不听从中央的命令,也俨然成了类似诸侯国的存在,但由于清末慈禧的手段,很好地利用各地总督之间的矛盾进行相互牵制,总督们联合造反基本不可能,单独造反又要被其他总督收拾,这也是清末的总督没有造反的原因,当然这也导致了清灭亡之后各地军阀混战的情形。
揪其根本,不是说节度使就会叛乱或者总督就不会叛乱。这两者性质上不会相差太多,但二者权力被释放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兵制的变化。节度使开始拥兵自重在于府兵制的消亡,募兵制的崛起,而清末总督拥兵自重的开始是在于八旗制度的衰落,募兵制的崛起,八旗兵灭不了太平天国,清政府只能通过募兵的方式平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清代总督权力很小。
以两江总督为例。
两江总督掌江西江苏安徽三省,通常加从一品尚书或者右都御史。对三省军政有管辖权,对三省民政有监督弹劾权,但实际上,两江总督只能控制江苏省的一半,大体就是徐州南京一线地区,管理江北提督。江苏省剩下的其余一半,包括江南提督、江南水师提督、江苏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归江苏巡抚控制。此外江宁城内的江宁将军、江宁织造等均非两江总督管辖,反而是监督两江总督的。
同时,安徽江西巡抚在非战时期不受两江总督管辖。而且清政权一般采取双线体系,总督是汉族,则巡抚多安插满蒙官员作为平衡。
所以,两江总督看起来风光,实际只能管辖江北提督及控制半个江苏省约5000绿营军队。
因此,清代总督与唐代节度使完全不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朝节度使泛滥,以至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节度使本身权力过于集中,且长期任职不调换
唐朝最初设置节度使的时候,节度使掌握军事权,但同时设置有观察使、支度使、营田使等职务,分别掌握人事、财务等各项权力。但是,后来,特别是进入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往往出现节度使兼任观察使、支度使、营田使的情况,这样,节度使就把辖区的军事、财政、人事等各种权力集中了起来。
此外,从玄宗开始,边境各节度使长期不调换,任职既久,权力又集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自己庞大的关系网,其部下多为自己的亲信,更加造成了节度使的尾大不掉。
更加严重的是,在玄宗时期,还出现了一人兼任多个节度使的情况(从王忠嗣开始),安禄山就兼任了范阳、平卢和河东三个节度使(实际掌控范阳和平卢两个节度使),造成了权力的更加集中。
二、募兵制的出现,导致地方军人集团的形成
唐朝自玄宗开始,彻底取消了府兵制,开始推行募兵制。后世对此往往痛心疾首,对募兵制恨之入骨。实际上,募兵制在初唐就已经存在了,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就用过募兵制,但是,那是临时性的,战时招募,战争结束后就遣散了。
而玄宗时期推行的募兵制则完全不同,是一种长期的、甚至可以说是世袭的募兵制。据《唐六典》记载,在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正式下达命令:
自今已後,诸军镇量闲剧、利害,置兵防健儿,於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住边军者,每年加常例给赐,兼给永年优复;其家口情愿同去者,听至军州,各给田地、屋宅。
意思是说,招募丁壮长期担任边兵,而且可以将家眷一并带去,常驻当地。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出现了父亲去世后,儿子接替父亲继续当兵的情况。
也就是说,玄宗推行的是世袭兵制。举家住居于此,长期当兵,父死子继,由此出现了盘根错节的地方世袭军人集团。我认为,这是唐朝藩镇割据的最根本的土壤。
综合以上分析,节度使本身权力过大,又长期不调换,再加上地方世袭军人集团的形成,共同导致了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而清朝的大部分时期,地方总督的权力,无法与唐朝的节度使相比。根据清朝制度,总督和巡抚只是合署办公,并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前,地方的财政、人事等权力也多由中央掌控,且总督经常调整,因此,清朝的总督整体权力受限,很少有人造反。
上一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大三女学生考研该如何选择专业?应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