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那么多人信奉二田的书法?这是法乎其上还是执迷不悟?
书法,楷书,他们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信奉二田的书法?这是法乎其上还是执迷不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取法乎上,是至理名言,广大书法爱好者,在书法实践中,一方面要提高欣赏水平,历史上许多书法高手的欧体都非常精彩,就近代而言,例如,沈尹默、胡问遂、任政等。另一方面应保持独立思考,理性看待书法,不应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不应把功利性放在第一位,享受书法的过程,在书法实践中,达到修心养性之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实用,好看,是大众的需求,就象手机拍照一樣,实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艺术厌倦于重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二田的楷书,是中华书法文化的基础、楷模。有一些人说二田的楷书是印刷机,其意思就是说二田的楷书是呆板,没灵性!也就恰恰说明了田楷体现了中华书法的内在美!而那些以丑为美的所谓的书法家,看田楷自然有嫉妒心因为他不会写楷书。那么多人崇拜田楷,说明田楷就是书法,社会上有些自称草圣,泰斗等等,你叫他写楷书试试?他们就完蛋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都知道古贴很难,在业余条件下想达到欧阳询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写出欧体的一些意思就已经很不错了。 正在大家迷茫的时候正好田楷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田楷承上启下,有大量的范本,笔法现代内容丰富,并且书法家还在世。书法练习者退而求其次,选择田楷练习相对欧阳询的字帖就更容易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中国人写出来的字千篇一律,全部都是一个样,那么书法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中国书法几千年的演变史成了笑话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二田书,具双刃,一则书有一定可鉴之处,另则有一定偏颇性,
任何书作,都有可学之处,二田实为中规之书,读过二田字帖之书介之论,知其从基础点画,其点画分解叙论,也无大碍,合其法(无论是古法,还是创法),由字之点画之特征,而结体,其自言,规正于欧阳询笔意,点画也为循之而有自变,故结体稍有其形,略纵长,其隶笔画也有(弯折挑),而失欧之最大特性,奇险之妙。也乃失去了最主要的成份,可见其书妍美,无奇美,无深厚之蕴,众俗之长,淺显易解,无耐赏之味,合乎了速学之书者之好,于此波之效应,遍布国内。
分析欧体之险俊,点画所成,为自然为之,极具变化,其造奇险,由情动,而无意之箭驶,因欧阳询其追二王,之变,去妍柔承王羲之之变,达及奇特之险美,刚劲端倪,恰恰二田失重、弃险而变妍美,因而有纵体,无纵敛,笔墨厚度有失欧味。
分析偏颇,大家都知,由书写经验而知,大凡写田楷,只有入帖,无出帖之意,换言之,一则不易离开其帖,入进后,易窠臼其形,园囿其状,因为其法,为单一,单调,无厚度,怎么出帖之变,也乃田楷,无意味,练其帖只有循其规,从他的书墨之内,择不到其它意法,离其状而又跌。
那么古人欧体,法度丰多,险绝涌现,学之能够达其意法,运用到自己之书致中。学帖,关键学其精华,不是形状,初入形,后达风神。
学田楷,风神是何,是欧阳询与赵孟頫之合形,也是从古人之书,取来,,只能取古人风神稍许。而今只见一叶,无见另外。
因而,论书,不可一味,学书,同样,概全
取精去粕,无精华,有形貌,或稍有不全,则有偏之,引导重学之,是谓不明举,也乃本末到置,达不到书真之境。
学书分清主流书,与支流书,之别。由此发乎度,是浅度,执迷不误,渐浙之过程,当想到更高之书境。应该择古法。学鉴今人之意。方有进。既不偏离古法,又不排斥今人之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