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楷书如何才能写的灵动传神而不呆板?
楷书,灵动,书法楷书如何才能写的灵动传神而不呆板?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褚遂良
在法度森严的唐代楷书阵营中,褚遂良是个另类。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笔意飞动,让人仿佛看到他的笔尖在纸上跳跃书写的情形。
难怪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难怪是王羲之的隔代知音,褚遂良优秀地继承了王羲之在楷书的灵动之美。楷书不是美术字,更不是后来的馆阁体,而是书法艺术,是优美而飞动的存在。
正是因为细劲而飞动,有舞者之美,后来的宋徽宗在褚遂良楷书基础上,进一步细劲和飞动,创造出“瘦金体”。
四,赵孟頫
赵孟頫在元朝也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后来的楷书的四大家:欧颜柳赵,赵孟頫和三位唐代楷书大师并驾齐驱,充分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事情的确如此。在蒙古人统治的时代,江南流美的二王书风,刚开始并不吃香,但在赵孟頫的坚持努力下,二王书风终于一统江湖。很多元代书家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开始学习王羲之书法,甚至章草书的复古运动。赵孟頫以一人之力,在元朝承上启下,开启了明代的书法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细观赵孟頫的楷书,他已经越过了唐代,直接取法魏晋,有效地规避了唐楷的过于严整教条的毛病。经他经常书写的《真草千字文》为例,他确实是孙过庭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一边写楷书,一边写草书,草中有楷,楷中有草,草书笔意丰富的楷书,想不灵动都难。
赵孟頫在创作行书时,也经常是楷、行、草并行,时而楷、进而行、时而草,动与静的变幻,充满音乐的律动之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心练。
用心悟。
多看。
多思。
功夫到,自然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会写草书的人写出的楷书灵动不呆板,但必须学好楷书再去学草书。草书是楷书的说明题,楷书又是草书的说明题。二者相负相承。草不兼真怡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一一孙过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整体来说要想楷书写的漂亮,基本功夫要练好,多练古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帖,不要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那样和书法精神背道而驰了,因为喜欢的东西才会让你更加的有灵感。
学书法,如果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会让你事半功倍,自己练习会走很多弯路,但如果只是兴趣爱好,自己每天练习练习,看着自己慢慢的成长也不失为之是一种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在名家楷书中写得最有动感的是赵体。察其原因是使用了行书笔法。
正书因行笔较慢,笔画之间没有连带,笔笔独立,从而少了动感,并且许多少人在写正书时,养成了笔间和字间多停顿。不能一气呵成的毛病,使作品更加呆板。
正书书写总体上比行草要慢,但也不是匀速,亦有快慢节奏。把其中的行笔节奏完整表达出来,并尽量减少书写中不必要的停顿,养成一气呵成的习惯,吸收一些遂良孟頫等前贤的写法,在正确方法下多加练习,笔下的正书就会灵活起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楷书要写的灵动,按照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临创经验,愚以为:
一、首先,从法源的选择上,需避免进入误区。唐楷欧阳询,虞世南,李邕,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尤其是欧,柳,颜因和赵孟頫被世俗合称四大家,初学的朋友由于对书法知识了解不充分,手头可供选择的法帖又少,因此随大流选择欧,栁,颜为范。而欧,柳的法帖被宋人斥之为一笔书,清人评其为截鹤续凫,大小一伦,言其乏意趣,少变化。事实上欧,柳传世的作品即法帖,全部是用于歌功颂德的碑文和墓志铭,因此写的很庄重,很正式,过于规范,这类作品因其功用当然不能写的灵动,更不能加入情趣性的元素;学颜体利于将来写大字,但颜体笔力重,笔画粗,初学甚至小有所成的书家都极易写的粗浊黑笨。所以自宋人以来,欧,柳无名家效法。主要是因为欧,柳把各自的风格发挥推到了极致,后人没有丝毫改动变化的余地,书法上无可变通的碑帖不宜学,古人的选择,有其历史正确的巨大成因,宋之后的人放弃此类风格的承袭,当然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至于末流书家沈度,黄自元的馆阁欧体,其功用主要是为科举教学示范,在书法史上没有任何地位。唐楷中,传李邕的墨迹《出师表》足可为法,传承者赵孟頫,其《三门记》,《妙严寺》,《胆巴碑》等亦是习楷的最佳式范。
褚遂良《阴符经》《雁塔圣教序》亦可为法,但其于颜体相对立,笔画瘦劲,字形疏朗,极易写
上一篇:30万内的SUV该如何选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