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红树,青苔,诗人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漂泊的人思念妻子
“端居”,即闲居之意。
远离家乡,好久没见家乡和亲人了。爱妻从远方的来信,是一种慰藉,但也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寂寥的清秋之夜,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愈演愈烈,希望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远书归梦两悠悠”,远书未至,归梦难成,诗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意态。
“只有空床敌素秋”,夜里醒来,孤枕难眠,怎一个寂寥凄寒。“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使人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引动愁绪,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敌”则除了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阶下青苔与红树”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怅然若失,相思难耐。
全诗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喜欢请点赞!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商隐的唯美唐诗《端居》怎么赏析?
李商隐算得上晚唐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虽然用典多,含义朦胧,但是读起来却流利清新。比起其他诗作,这首《端居》重在意境的构建,算是容易读懂,容易代入的。
来看全诗: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平仄格律
首句第二字为“书”,发平声,尾字为“悠”,也是平声,所以这如果是首格律七绝的话,自然是平起入韵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一一校对,可以看出平仄大都是合的,但是第三句“阶下青苔与红树”,平仄为“平仄平平仄平仄”,四六位置都是“平”,好像失替出律了。
其实并非如此,将“平平平仄仄”,替换成“平平仄平仄”是一种通用的手法。我们从理论上来看,可以说是出律的本句自救,实际上这种手法因为并不影响诗句的音律,所以在唐诗中大量存在,特别是试帖诗。古人还专门为这种现象取了个很文艺的名字:“鲤鱼翻波”。
我们在赏析古诗和创作格律诗的时候,只需要记得“平平平仄仄”变化成“平平仄平仄”不是出律就可以了,非但不影响格律,还为我们增加了用字选择。
押韵方面,“悠”、“秋”、“愁”押平水韵“十一尤”部。
所以这是一首符合格律的七言律绝,可以用“七绝”简称之。
内容意境
晚唐格律诗已经定型,写法也大致有法度可寻,和行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只是律诗字多从容,绝句字少奇转。我们详细来看,“端居”就是闲居。
起句“远书归梦两悠悠,”给全诗定调,大概读者就知道了这是一首身在异乡思念家人的作品。归梦,可能是太久没有收到家书了,只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可惜醒了,“远书”没有,“归梦”也没有了,所以空叹“两悠悠”,就是半夜醒来,什么都没得,只有自己回味。
“只有空床敌素秋。”承接上句,醒来一看,床上空空如也,当然了,除了自己之外,半边空床敌素秋。素秋,一个素字,写尽秋天萧瑟之气。谁会喜欢这种黯然神伤的况味,所以这里用了“敌”字,结果发现床是空的,不但抵挡不了清冷秋气带来的思念,反而成了帮凶。
再看三四句,“阶下青苔与红树,”转入写景,但是写得并不客观。阶下有青苔,证明什么?没什么人来往嘛。红树,正是暮秋独有的景色,这就是个寂寞冷清的秋天小院子。青苔,红树相对素秋来说,其实色泽是比较明亮的。
“雨中寥落月中愁。”便在凄冷的雨中,月光下,色调也偏朦胧冷暗了。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诗人在细雨中寥落,在月光下发愁。这不对啊?下雨的秋夜怎么会有月光?说明这不是一晚,而是天天晚上都思念惆怅。不管是细雨连绵,还是清秋冷月,想家思亲的愁绪是持久的,不断的。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这儿下雨,家人那头明月正光,可是互相思念的心思是一样的。
李义山的诗,本来多解,但是这首诗大概不会有什么偏差。
秋雨夜孤独,明月画相思。
枫红凋碧树,梦醒望家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怀着“使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一样,李商隐也是胸怀大志,但结果却是宦途失意,抱憾终生。比杜甫更凄惨的是,杜甫还活到了六十多岁,并曾经面见过皇帝。如果不是他耿直无私的话,大富大贵的生活,离他并不会遥远。而李商隐就惨多了,他一生抑郁不得志,从事的都是官微薪薄的工作。最后,以四十四岁的实龄,客死异乡,让时人和后世惋惜嗟叹不已。
一生壮志难酬、抑郁终老的李商隐,因为总是在失意中度过,就写下了不少凄惨哀伤的诗词,向人们表达了强烈的悲愁失意的情绪。
像这一首《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总是与失意相随相伴的李商隐,在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里,看着在雨中凋落的秋叶而发愁。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但是诗人的归期,还是遥不可及。孤身在外的诗人没有什么相知的同僚和故友,只有那一张寂寞的床,在夜晚和他一起抵抗秋夜的凄清寒冷。远方家里的妻儿,肯定都是在盼望着诗人能夠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但“走马兰台类转蓬”的小吏工作,使诗人和他的家人的期望,归于失望。快要一千二百年了,今天的我们,读了诗人的这首诗以后,似乎也要和他一起度过一个寒冷的不眠冬夜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