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代诗歌不被人们看好,你认为今天的诗歌缺少了什么?
诗歌,物象,诗人当代诗歌不被人们看好,你认为今天的诗歌缺少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典诗歌不论什么格式,《诗经》四言体也好,五七言乐府、格律也好,都遵循“诗以言志”的传统,它蕴含的是作者的理想、志向、人格等,所以古人作诗必慎之又慎,编纂自己的诗集的时候经常会把不满意的诗歌删掉。这种情感不是小我的私人喜怒,多和家国天下社稷苍生有关,喜万民之乐,哀苍生之苦。所以多会引起天下人的共鸣,同时也是作者胸中志向的流露。
而当代诗歌完全抛弃了言志传统,把抒情当做第一要义。抒发的情感也多是作者自己的苦郁与欢乐、幻想与愤怒。这些都是私人的情感,诗人之怒可能是读者之喜,诗人之乐可能是读者之悲,即使与读者无关,读者也不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不论口号喊得多么响亮,我相信,既然生活在了一个群体里,我们还是更喜欢那些关心群体的人的,私人情感的抒发远远比不上家国天下的咏叹。
而格式的混乱是当代诗歌的另一大弊病。没有不重视格式的诗歌,但格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当代诗歌恰恰相反,它们似乎把格式的翻新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反倒对内容不甚在意。我们读古典诗歌,格式整齐,我们会关注写得好与不好。而我们读现代诗歌,格式散乱,内容却不堪,会感慨这写的是个什么玩意。格式是诗歌的根,内容再飘也会有依附。没有格式的诗歌就像柳絮,有可能会很轻灵,但终归没有根基,也没有质感。
而当代诗歌在误区中越走越深,从80年代开始就出现的那种让人读不懂的诗在当代诗坛大行其道,各路“诗人”以“解诗”“猜诗”为乐趣,乱猜别人写出来的让人看不懂的诗显得自己诗歌鉴赏能力超群,写出让别人看不懂的诗歌来“证明”自己创作水平高超,其实是一群小丑跳梁而已。没有了广大读者共鸣作为支持,当代诗歌道路也必然会越来越狭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诗歌缺少了什么。现在戏曲,电影,小说,命运皆如此,时代变了,农民都用机械种田,渔夫都上岸居住,牧民都骑摩放牛羊,有飞机,汽车,高铁载着到处玩,有电视,手机,伴我们度寒冬长夜,谁还注意诗,欣赏你写的诗呢?无可奈何花落去,时过境迁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好!这个题目不错,值得说一说,不过要深说,还是浅说,还得深入浅出做,调查才能出尽量正确结果。因时间和水平只能说个毛皮。一,现在的诗与实践脱节。不是没有素材,不是没有感人的场面,而是我们不深入,不务实,如抗震救灾,抗洪救灾,扶贫一线,我们的军改,大练兵,我们的反腐,整党治党等等,多么伟大,多么宏伟,多么气吞山河;二,是我们的情感被麻木,什么都想当然,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好像本来如此,好像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的感情世界被封锁,如韦庄写自己的女儿《与小女》,是有感而发,难道我们缺少这种感情吗?难道我们现在的孩子不比那时聪明顽皮吗?都不是,是我们不去发掘不去展现,认为这太平常;三,是我们太功利,把什么都物质化,好像一切没有利益就没有动力。诗,是言志,要有灵感,源于情,要有真实的情,又有一定的时效性,稍纵即逝,所以不能犹豫,又不能做作,为写而写,如蒋介石得知毛主席《沁园春.雪》,就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甚至不择手段,一心想要压过毛主席,试想怎么可能?那是历经风霜雨雪而勃发,是综合累积的结果。我们现在,不发表不写,不赚钱不写,更耐不住孤冷;还有急于求成,生怕别人不知道,哪有十年得一字的精神,这方面毛主席是楷模,他虚怀若谷,精益求精,广征意见,如“原驰蜡像”中的“蜡”,原来初稿是“腊”,后藏克家提出建议改之(毛主席诗词笺注)。总之,诗词,是心灵的感应,必须依从真善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人发篇近日文稿,希望能回答这个问题。
蜜成又带百花香
一一谈新体诗创作(稿)
文/沈毅
曾与朋友谈到新体诗歌的窘态。近十年来,大量新体诗白话太白、语言顼碎,前言不搭后语,结构散乱。或没有\"起承转合\",物象间风马牛不相及,物象与诗作所要表达的主题,几无关联;或毫无情致意境,读之味同嚼蜡。这样的作品太过随意,且呈泛滥之势,已渐入歧途。几天前,看到朋友在圈上发的宋人杨万里的《蜜儿诗》。其云:\"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做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这首诗早就读过,但只是略为浏览未加细就,旋即也就忘记了。这次重读,默念了几遍,反复咀嚼玩味一番后,从中得到了一点启发,想到了诗歌主体性。
都说文学艺术都源于生话。但我要说的,是它一旦成为文学作品,犹其诗歌,就不再是生活本身了。就诗歌而言,准确地说,是诗人对人生、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是诗人的精神活动—— 即人的意识、思维及一般的心理的产物。由此,诗歌无疑具有强烈的情绪化、个性化。这在一意义上,诗歌不仅源于生活,更源于个人的精神世界。诗歌一定是属于\"形而上\"的\"道\"的范畴。从诗人基于思考和感悟而创作诗歌这一点上,也就看到了诗人的主体作用,即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能动、自由、自主的特点。黑格尔在《美学》中曾对此有明确的论述:\"诗的想象,作为诗创作的活动,不同于造型艺术的想象。……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主体介入客体,从中获取自我感观,并创造性将之表现为作品的诗歌创作过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