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天才少年霍去病为何早逝?
匈奴,汉武帝,他的天才少年霍去病为何早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背景来做一个推论。
在公元前126年,匈奴左谷蠡王伊稚斜弑兄篡位。
这时被匈奴扣留13年的汉使张骞趁乱逃跑。路上遇到手拿南宫公主血书的敦煌部落公主祁连,两人结伴而行,遭到伊稚斜大军的追杀。
危机关头,被深入匈奴腹地侦察的大汉羽林军霍去病等人救助。伊稚斜的倒行逆施引起当年结拜弟兄霍去病的反感,两人恩断义绝,反目成仇。
这时前太子于单降汉被封,更令伊稚斜火冒三丈,发兵伐汉,一时边患四起,烽火连天。
而张骞的回归,坚定了汉武帝打通西域、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决定改变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以战终战,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问题,漠南之战随之拉开序幕。
十七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仅率八百羽林健儿,一战成名,勇冠三军,被封冠军侯。
同时其他六路大军均无建树,右将军苏建全军覆没,前将军赵信叛汉。
赵信建议伊稚斜退避漠北,以逸待劳,围歼汉军。霍去病却建议汉武帝出其不意,釜底抽薪,决战河西走廊。两次河西之战,匈奴右贤王势力彻底被歼
。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降汉,中途哗变。危急关头,霍去病孤身闯敌营,威慑敌人,顺利受降。
河西之捷令伊稚斜恼羞成怒,发兵侵入边塞五郡。汉武帝将计就计,派霍去病、卫青两路大军发动漠北之战。
伊稚斜诱霍去病决战,不想弄巧成拙。汉军改变原计划,霍去病兵指左贤王,一路凯歌,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伊稚斜在卫青的打击下,仓皇逃窜,下令在水源下疫毒,阻止汉军。前将军李广失期,卫青派人查问实情,李广不愿受刀笔吏污辱,自刎。
丞相李蔡因侵占皇陵自杀身亡,李敢闻之,将父亲、叔父之死怪罪卫青,怒刺卫青。
为维护军纪,霍去病在甘泉宫狩猎场射杀李敢,犯死罪。霍去病擅杀李敢、私放天马令汉武帝盛怒,令其前往朔方修行思过。霍去病死在了路上。
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断,如果霍去病不是病死的,那么他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很可能是因为政治斗争被杀,如果是政治斗争的话,除了汉武帝刘彻没有人敢杀了这一天之骄子。
就算不是汉武帝,那也经过了他的默许甚至推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兵法教会了霍去病如何打胜仗,却没有教会他如何在打胜仗后活下来!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古者已逝,那些历史的真相也都随着他们的消逝而埋进黄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年代过于久远,留下的记录又太少了,那我只好妄自推测一下了。必须一提的是霍去病的出身并不高,他自幼是由舅舅养着的。他的舅舅不是一般人是卫青将军。娘亲舅大之下也好,抚育之恩也好,卫青在霍去病心中的地位一定是极高极高的。他毫不犹豫的射死了伤害舅舅的李敢。
霍去病在舅舅的抚育下长大,汉武帝都看了眼熟了,在十七岁那一年估计是汉武帝观赏了他的身手,给予了他骠姚校尉的官职,他在舅舅麾下战斗。
那么第一次战斗呢,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袭了匈奴的薄弱后方。这一功,可不是完全归于霍去病的,其实这种安排百分百是他舅舅做出的,这一仗霍去病砍下了两千多个人头。
回来以后当即接收到汉武帝的超高规格奖赏,封冠军侯。要知道汉武帝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帝,李广打了那么久的仗,没有封侯,为什么突然对待一个年轻将领封侯,配合后面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出猜想,那就是要重用霍去病做一些事情,比如说“背黑锅”,要人背黑锅,领导一定会在锅子里放些窝窝头去安慰一下,那便是冠军侯。
刘彻,卫青,霍去病三人一定会有个极为保密的会谈,会谈的中心就是以后刘彻的计划,根据后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这个计划是一个大将在锋线和匈奴的军队战斗,吸引匈奴人,另外一个大将骑着倾全国之力养出的战马以高速高机动的方式直插匈奴人的后方-----袭击匈奴人的幼儿妇孺等等。
这个计划有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就有一种思想“杀降不祥,拒降不仁”。匈奴是残暴,可是和大汉之间也有交易或者说来往,掳掠大汉的人口,可是也未见过大规模杀降的。
可是这个计划不是简单的“杀降”了,而是屠杀非军人,而且大漠里面,也没有俘虏这些人的能力,只能杀。
那么读者大大们,如果你是霍去病,三个人开会了,你觉得你会选择哪一个任务。前提是另外一个将领是亲得不能再亲的舅舅卫青。千古之下,英锋尤烈的霍去病自然会选择去当“行刑队”的队长----他选择了深入敌后屠杀平民。
他既然做了选择背黑锅,那么汉武帝自然要给他窝窝头-----冠军侯。
有针对性的在舅舅卫青的麾下练习长途奔袭,这很重要,所以练习了两年。汉武帝刘彻要检验一下练习成果了,封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这个将军名号很有意思,几乎指明了霍去病的战术了,有别于车骑将军。
那么骠骑将军就用骑兵打一下看看吧,当然是按照汉武帝刘彻的方法。霍去病高速冲进匈奴的后方基地生活区,一次就杀死四万人,俘虏了一百多人,这个比例很可怕,俘虏的人数不到歼敌人数的百分之一。这样的数据在任何一场战役中都是可怕的,基本上代表着“良莠不分,鸡犬不留”了。
打得好,汉武帝见到战果一定很开心。刘彻不一定开心,可是要是拉上他皇帝的职业他也只能开心了。
那么好吧,我刘彻为了大汉,为了这一战准备了很多年了,我苦心经营才养活这么多战马。去吧,霍去病小家伙,别让我失望,你五万骑兵我给了你十几万匹战马,你若是失败了,大汉数十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霍去病年少,但是也懂得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尽管两年了,在河西屠杀那些老弱妇孺的血腥味还没有在鼻子里散去,那些毫无抵抗能力的人还常常出现在梦中,血淋淋的,或许还有抱着婴儿的匈奴女子朝着他尖叫......
为了大汉,为了大汉,我必须去做,我必须做得比白起更多一些,带上我的骑兵,穿插过地域,只要不是大汉子民,就得死。
21岁的霍去病,出发了,他拥有非常多的战马,马累了就可以换乘,即使匈奴人有军队想追上他,也会被他高速的机动力吃掉,何况他舅舅正在正面吸引着匈奴的主力。
一颗颗匈奴头,一股股匈奴血,一具具尸体,不要俘虏,不接受投降,不掳掠,给你们带来的只有死亡。700400匈奴人,用血染红了霍去病的战绩,估计也同时染红了他的梦境。
没有任何史料(至少我没有看见)描叙霍去病具体的战斗,我估计他也不想留下这些,即便有,刘彻也会焚灭这些东西。
上一篇:大学生深陷网贷是现在世人的超前消费观念影响还是受现在泛滥网贷诱惑的毒害,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