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扬州,满清,清军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不符合历史潮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经营一年有余的扬州城,只一天时间便被清军攻破。
1、史可法无法得到各路军阀的拥护,兵无战心,将无斗志。
史可法失势之后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当时,黄得功、刘泽清、高杰争着想要驻军扬州。高杰率兵先到扬州边界,一路大肆奸淫掳掠,所经之地尸横遍野。城中开始惧怕,登上女墙守备,高杰攻打了两个月。刘泽清也在淮上大肆掠夺。临淮不接纳刘良佐的军队,也遭到攻击。朝廷命令史可法前往劝解,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都听从命令,于是,到高杰那里去。高杰一向惧怕史可法,听说史可法要来,他连夜掘出近百个土坑埋葬地面上的尸骸。第二天早上来到军营中拜见史可法,汗流浃背。可法却坦诚地接待他,跟他的偏将讲话也用温和的语气,高杰喜出望外,然而从这以后他也有点轻视史可法,开始用自己的优势兵力防护左右,文檄也一定自己过目后才肯传递。史可法简单地把他们的情况上报给朱由崧,又把他的兵力驻守在瓜洲,高杰对此又非常高兴。等他离去后,扬州得以安定下来,史可法于是在扬州开设府署。
2、南明政权执行联虏平寇,不知道心腹大患是清朝,而且内部党争不断,无法一致对外。
明朝此时处在清朝、闯王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重满清的力量,首先剿灭流寇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崇祯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多尔衮致书史可法,扬言“联闯平南”,而史可法在给多尔衮回信中只是为弘光朝廷继统的合法进行辩解,没有拿出对付清军的办法。九月,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劝说多尔衮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江南地区。而此时清廷对南明政权态度也发生转变,多尔衮致书史可法,书信格式有如谕旨。以正统自居,否认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南明君臣无条件投降。并说清朝得天下于李闯,并且为明朝报仇,希望南明能感恩戴德,南明的残余势力应该尽早投降清兵,否则即将灭亡
3、史可法志大才疏,不堪大用
史可法民族气节与个人操守令后世敬仰,其在军事战略、战术上昏聩无能、误国误民:幕僚曾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一以退保扬州为上策”。扬州之战,近乎没有任何有效抵抗,唯有坐困孤城,只能说实在不是力挽狂澜之人。
4、实力悬殊
八旗\u003e降清明军\u003e明军\u003e=农民军\u003e南明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扬州无险可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可法没能力, 害了扬州百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比不上虞允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孤立无援,战术失败。唉 ,大势所趋。
南明弘光元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当清军初至时,刘肇基建议趁清军立足未稳,率众出击,但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二十一日,总兵官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投降清军,史可法也未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单薄。
此时多尔衮劝降,写下《致史相国书》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降。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俘。多铎劝降他:“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委重任,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来此,只索一死耳!”后壮烈就义,终年45岁。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等皆遇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