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扬州,满清,清军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史可法为什么在扬州抵抗了很短时间就失守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虽然史可法忠节可嘉,但终究不是将才,其在扬州之战中的表现,更是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书生误国啊!
因为,扬州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沦陷,史可法应该是要承担绝大部分责任的。也正是他在大敌当前一再的军事失误,最终导致让南明失去江北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冲。
当年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下的紧急情况下,作为大明督师的史可法,倘若能权衡利弊,放下自己的孤傲,有效平衡各方,那么江北形势断然不会如此快速的恶化。
而战场上,史可法的表现,更是让人诟病。首先是大敌当前,军令不明,朝令夕改,这可是兵家大忌。举个例子,战前一部明军驻屯于高邮,史可法却一天之内连发三令,上午令应廷吉“督一应军器钱粮至浦口会剿”左良玉部叛军;到中午却令“诸军不必赴泗,速回扬州听调”;最后到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诸军至天长接应”。
这样做使得本就恶劣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致使明军最终无法在清军抵达前构筑其有效的防线。
此外,扬州本来就是无险可守之地,史可法当初居然放弃整个淮河防线,选择退守扬州本身就是错误的选择,而在退守扬州后,这位史大督师又是一波接着一波的瞎指挥操作,让明军混乱不堪。
据史书记载,当时清军初抵扬州城下时,总兵刘肇基就曾建议史可法应该乘敌大众未到,立脚未稳,出城一战。
结果,史督师却说:“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
要说不出战,那你就专心守城吧。结果史可法又没妥善的部署守城力量。对部将们的众多合理建议,他置之不理。作为一个文官,军事的事他压根就不在行,在战场上本来就该多听“专业人士”的建议,结果他却没有。
因此偌大的扬州城,如此多的明朝守军,最后没几天功夫就被清军攻破,这不怪史可法,怪谁?当然,从民族气节来看,史可法还是值得后人去纪念的。我们敬重史可法的气节和忠心,但他的才能和功绩,小编就不敢苟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南明忠烈排在靠前的应数史可法,我们知道的扬州十日,是当年史可法在外无援兵,内部不够团结的情况下坚守孤城扬州。明知不可为,偏偏要为之。这就是民族气节,以及忠贞之道。
扬州城破,有部分官兵护送史可法突围,走到城门边遇到清兵,史可法为了不连累大家,就自报姓名,然后被俘。被俘后,他对清政府的恩威利诱不屑一顾,他从被俘的那一刻起就想好了自己的结局。以死报国。
我觉得南明是最不该灭亡的一个政权。我们知道的东晋和南宋,他们都是和北方政权划江而治,谁也不能马上吞并谁。付坚厉害吧?结果怎样,他败在了肥水边上。完颜宗弼厉害吧?结果南下的时候被韩世忠困在在黄天荡,差点被全歼了,的亏有汉奸相助,他才狼狈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再来南方。
而南明不管从那方面来说都比东晋和南宋强了不少。那两个政权是在被北方民族灭国后仓皇组建的一个政府,完全是百废待兴,但是这样的若不经风的政府在组建后就高效运转,然后行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阻挡北方民族的南下。而在这些方面,南明比东晋和南宋不知道强了多少。明代实行两京制,就是两个首都,两套行政班底,李自成摧毁了北京的那套班子,在南京还完整保留了一套班底,各部委和各官员都是现成的,不用组建,马上就可以运转。而且南明在江北还有四镇,所谓四镇就是四只正规野战军,史料里说是百万,可能有水分,但是保守的估计,二三十万总该有吧,再加上各地地方军队,百万可能真差不多。而且南方都是富饶的地方,以前大明一大半的税收都是来源于江南,而用在北方御敌,而如今,南方的钱用在南方,总不会有那么大的负担吧。
如果南明君臣能够奋发图强,局势还是很有利的,至少划江而治是完全没问题的。 当时的情况是,南边是南明,华中是大顺,华北是满清。满清当时总人口才三十万,六万满清兵。而汉人当时有一亿多,百万军队,却亡在了一个这么弱小的民族手里,的确让人很难理解。中国大小城市至少几千座,就算满清一座城市派十个满清兵,对于他那么点人口来说也负担不起。之所以满清能统治中国,完全是汉奸的功劳,这点自古就是这样。我们的民族的弊端就在这里,没有几个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回事。 当时满清和大顺打的火热,南明这里完全没有压力,几十万大顺军就够满清收拾一阵子。如果南明能利用这个当口,挥师北伐,那还是大有可为的,而且当时山东和河南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南明可以直接派兵过去接管就是了。 可是当时南明的君臣一致的天真,他们把已经处于即将灭亡的大顺当成了首要敌人,却把日渐强大的满清误以为是朋友。当时南明政府好处的口号就是借虏灭寇,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当时史可法是南明军队的总领导,他当时也是目光短浅,他也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危险在哪。当然南明四镇军阀本来就不团结,内讧可以,打仗不行,所以这也不能完全怪史可法指挥不力。但是史可法也有他无可推卸的责任。他在满清灭了大顺后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可是那个最佳的战略机会已经过去了。 史可法催促高杰挥师北进,后来高杰被他的部将许定国害死,高杰幼子继续统领这只军队,当时高杰的老婆就想让史可法收下高杰的儿子当义子,结果史可法婉拒了人家,国家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史可法完全可以收下这个义子,笼络这支军队。结果他没有,结果这只军队后来投降了满清,他们里面很多人成了满清灭南明的功臣。 清军包围扬州的时候,史可法手下就有人劝史可法说城外有片树林,地势高,怕满清在那边藏兵架炮。所以劝史可法派人把那片树林给烧点,结果史可法说那片树林是当朝前重臣的墓地,不能烧。后来真的给攻城的满清就下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 满清围城之初,有人劝史可法趁满清兵疲和立足未稳,派一支军队出城偷袭,结果史可法依然没有采纳。史可法带领全城兵民死守孤城,史可法在满清到来之前用自己都师的名义调兵来防守扬州,结果他的号令完全是白纸,没人听从。只来了几千军队,对于这么大的一场战役,简直是杯水车薪。即使这样,史可法依然决定坚守扬州,他的这股气节也就成了几百年来,后人一直赞颂他理由。 清兵开始攻城,阻力很大,城下堆满了尸体,久攻不下。后来清兵调运来红夷大炮一批,用大炮猛轰城墙,终于轰塌一个口子,清兵如潮水般涌入城内,很快就拿下扬州城。 由于扬州城抵抗过于激烈,拿下扬州城后,满清开始对扬州屠城十日,杀了八十万人。血流成河,死尸成山。其实颁布屠城令的是满清,真正实施的是汉人兵士,这是民族的悲哀。史可法由于坚持不投降,后被满清处死,尸体也被也扔到死难的扬州百姓死尸堆里。后来收尸的时候没有能找到史可法的尸体,现在的史可法墓,其实是他的衣冠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