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奈飞公司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
员工,文化,的人奈飞公司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1月18日,Netflix率先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Netflix第四季度营收为4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7.4%;净利润为1.34亿美元,同比下降28%。在会员数量这一关键指标上,Netflix的表现继续超出市场预期,第四季度公司新增付费会员人数为880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近一直在研读《奈飞文化手册》,虽然这本书的自我定位是“一本打造高绩效企业文化的指导手册”,并以作者在奈飞的工作实践为案例进行剖析探讨,但是从组织能力建设的角度来看,里面讲述的很多思想观点,对传统组织能力建设实践却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
回忆一下,我们在打造企业组织能力的时候,常用的工具有哪些呢?
优秀人才猎聘、人才梯队或人才发展项目、岗位薪酬绩效设计……
这些应该是最主要、最常见的,但是在《奈飞文化手册》中,却公开表示:这些最佳实践,其实具有误导性。
因为“它们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对人性的假设上”,这些看似眼花缭乱的人力资源措施难以真正激励员工,或者说,释放员工本身的活力。
因为我本人是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出身,经常听到朋友吐槽传统的培训和咨询项目,说培训是“上课一时爽,课后还那样”,说咨询是“方案几十万,做完没人看”,相信大家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吧?
但是当我们把《奈飞文化手册》中阐述的观点和做法,放在组织能力的框架下来看。
如果说传统人力资源项目是正面战场的艰难阻击,那么“打造高绩效企业文化”就相当于深入敌后战场,在传统最佳实践之外,尝试新的思路与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组织能力的基本框架,然后沿着这个框架具体看看《奈飞文化手册》给出的思路和方法。
组织能力是一个团队所发挥的整体战斗力,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由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员工治理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共同塑造,其中:
员工能力主要指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人力资源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招聘、培训、保留、淘汰方面;
员工思维是指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不能践行企业价值观,能不能做到高效敬业,最主要就是价值观建设、绩效激励两大部分;
员工治理是指公司是否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和资源,容许员工充分发挥所长,包括内部流程、分工授权、信息系统等方面。
首先看员工能力
《奈飞文化手册》开篇就提到一个震撼人心的观点:我们只招成年人。
这个观点揭露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即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没长大的“巨婴”。
但具体什么才是成年人,《奈飞文化手册》里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明确定义,但是通篇读罢,可以总结出很多描述“成年人”的关键词,比如:坦诚、纪律、责任、目标、思辨……
总体来看,对于冰山上的专业能力,根据未来业务发展要求,提前布局,推陈出新,持续进化即可,但是想要打造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上,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冰山下的特质:
一是保证选对人。
即加入公司的人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保持“自由与责任”文化的一致性,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阿里闻味官一样,是不是气味相投;
二是保证能力发挥。
因为冰山上与冰山下并非是割裂的,冰山上的能力想要发挥好,一定离不开冰山下的动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在我看来,职场上最大的不成熟就是“自我意识太强”,容易太把自己当回事,误以为自己有主角光环加持。
我尤其害怕这类“自我意识太强”的人。
因为这类人通常非常聪明,有主见有想法,甚至自带主角光环,在面试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想立刻聘用的冲动。
但是问题就出在他们通常太有想法了,往往对于公司的决策、上级的安排难以真心认同。
觉得不应该这么干,或者潜意识里认为这样做是达不到效果的。
为了保持表面和谐的关系也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实际去做的时候有容易陷入尴尬、压抑的负面情绪当中,所以在执行上会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
至于培训发展,书中倒也干脆,直接表态:
员工的成长,只能由自己负责。
这让我联想到华为“坚决贯彻选拔制,而不是培养制”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
其次看员工思维
《奈飞文化手册》认为:
“人们最希望从工作中得到的东西,是加入到让他们信任和钦佩的同事团队中,大家一起专注于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想到抗日电视剧里八路军的形象:
为了保家卫国,与志同道合的战友并肩战斗,不考虑工资待遇,不谋求军衔晋升,不惧怕枪林弹雨,每天早上一想到能打鬼子就热血沸腾,是不是典型的高绩效文化?
基于这个观点,人力资源的激励工作应当围绕两个点进行发力。
一是使命与愿景;
即我们在公司努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具体措施例如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企业、了解业务、了解变化,通过坦诚沟通达成一致等等;
二是团队;
与优秀的人共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就。
至于薪酬福利,只是保健因素,少了不行,多了没用。
所以打造高绩效文化不用在薪酬设计上花太多功夫,反而针对关键岗位采取“远高于同行的薪酬水平+严格的淘汰机制”,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补充思考
大家有没有经历过类似这样的尴尬情况:
老板一个人在台上讲得浑身是劲,规划美好蓝图愿景,但下面同事却基本无感?
因为台下的人觉得“与我无关”,这种文化之下,可以想象企业的任何决策规划,在执行上必然都是大打折扣的。
那怎么才能让台下的人觉得“与我有关”呢?
给股权?设考核?裁员换人?
都是可以一用的办法,但是执行上容易简单粗暴,治标却难治本,因为我觉得应当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是关注个人职业愿景,即动力问题(前提):
在我看来,判断什么是成年人除了考察自我意识强弱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有明确的个人职业愿景。
成年人应当是有个人职业愿景才有前进的动力,有个人职业愿景才能开展工作设计。
这种针对个人的工作设计,是将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上一篇:自己是一个司机,该怎么和车主分摊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赔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