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某些城市教育机构一家挨着一家,多的数不过来这种现象?
家长,孩子,教育机构如何看待某些城市教育机构一家挨着一家,多的数不过来这种现象?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看待某些城市教育机构一家挨着一家,多的数不过来这种现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深有同感,特别再学校旁边,什么样的补习班都有。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接受教育的过程,说实话,我感激每一个教过我的老师,即便是上学那时,讨厌的不行的,现在想起来也觉得他们的可爱,那个时候,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他们恨不得把所有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给你灌输了,学生完不成作业,考试考不好,老师在一边急的抓耳挠腮的,有得甚至能被气哭。
现在呢,每个家长成了学校的常客,作业完不成,叫家长,考试考不好,叫家长,学生不听话叫家长,说实话,我也算是一个大学生,但是孩子的有些题看着愣是不会做,那个家长能不着急,有得人说是家长推波助澜,虚荣心在作怪,硬是把孩子推向补习班,事实情况是这样么?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换成谁不着急,着急怎么办,当然求助,请家教,报补习班,有得专门托关系跑到学校请老师补习,那么有些不负责的老师,在课外补课,收入觉得不错,就开始打主意,课堂不教重点,自己办补习班,然后呢,几个家长坐在一起讨论,补习掏了多少钱,我补习班报了几个,传开了,有生意头脑的就觉的,哇这个市场好大,就开始投入办班,紧接着,学习不好的同学的家长就对老师失去了信任,觉得学校教不了东西,又不像让孩子输在起点上,怎么办?报补习班多少钱都行;补习班的市场就这样就起来了,有的补习班生意好,有得生意不好,生意不好怎么办呢?头广告,炒作,换花样,什么奥数了,什么智力开发了等等创意层出不穷,家长们呢?看着广告,听着炒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能让自己孩子比其他孩子差,怎么办努力挣钱吧,报班。
总而言之,在这之中却是有败坏师德的一部分人在作怪,形成了一种彼此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使得有责任心的老师,有些也不敢过度介入,因为家长们的浮躁,过度的介入反而引起家长的反感。希望大家能彼此恢复以往的信任,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真的,看着一个个孩子从这个补习班出来去哪个特长班,看着孩子早上一个个睡意朦胧的双眼真的觉得他们的童年真的好可怜,为什么你童年完不成的东西,要强压到孩子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长肯送钱,他们当然也乐得收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这个现象是可悲不可取的。
在我读书那会儿是没有所谓这些教育机构的,大部分娃娃都抓紧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分钟。该上大学的还是上大学,该优秀的也没落下功夫。
而现在这种现象吧,我觉得更多的只是一种金钱交易,既占据了孩子们的星期天放松时间,又让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惰性。这样孩子们对学习的抗拒性是不是会有些大了。
可能也是我比较偏激吧,我总觉得教育机构老师的笑容 ,都带着一定的伪善。
愿家长们关心一下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之前跟朋友开玩笑,
问:沈阳的特产是什么?
答:补课班
其实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高考是大部分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创造了市场需求
就目前来说,高考是大部分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成功人士,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名牌大学。现在考试无用论已经很少被听到了。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已经去国外念书了,剩下的我们,只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如果无法上大学甚至上好大学,很多优质工作都与我无缘。在这种现象下,高考几乎成了大部分人的唯一出路。
20年前的东北农村,还有很多学习无用的言论,今天再去,所有人宁可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学。
这个就能看到整个社会对高考的重视。
家长的焦虑造成大部分培训机构出现
想高考成功,按照概率来说,就需要上个好高中,相上好高中,就需要上一个好初中,想上好初中,就需要有一套学区房或者小升初。而即使有学区房,也希望孩子通过小升初上更好的学校。相考上小升初,除了要一个好小学以外,还要出去补课,因为很多小升初考的内容都不是学校教的,比如奥数。(这也是为啥国家禁止小升初的原因之一)
当上了一个好的学校就高枕无忧了吗?升学是有概率大,升越好的学校概率越低。在智商不变的前提下,只能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概率,在学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改变学习形式来提高概率。
于是,就出现了补课班。
于是,家长开始疯狂的给孩子报补课班。
于是,当一部分报了补课班后,那些没报的可能会吃亏(所谓此消彼长),就都报了。
家长焦虑了,补课班也就多了。
入门看门低(门槛在里面),造成培训机构泛滥
我在很多回答中都说够这个问题。培训机构的入门门槛太低了。
一个房子,几套桌椅,一个老师,就可以上课了。相做大,那就多几套桌椅多几个老师,人多了就加个非教师员工,把一些工作分出去。至少肉眼就能看到的容易。
所以很多人都进来了。
加上很多机构的老师,在工作3-5年后,没有走上管理层的,基本都不再满足于现阶段的情况,基本都会出来创业,没实力的办黑班,有实力的几个人合伙做个大点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