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孩子,家庭教育,自己的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家风的形成一定是源于父母自身的修养。
家风的本质就是一种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源自于父母的一贯行为,而这一贯的行为,源自于父母的修养。
修养的形成,始于观念、现于行动。而观念蕴含着一个人对于世界、人生的基本理解、判断,决定着所有行为的走向。
显然,提升修养要从改善观念开始,即:努力改变既有的,有所偏颇的想法和认识。
阅读,是您对这个问题有所关注。点赞,是您认同我们的观点。转发,是您希望能帮助到别人。评论,是您有更深思考。无论哪种,您都会让我们知道:在这条路上,我们在一路同行!
邀请您关注“与尔同行订阅号”,我们共同探索与孩子共同成长之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庭教育:我们终究要做自己
有个朋友最近突发疾病,因为手术而住院几天。平时能干自信不会生病的他,也终于倒下。前去看望的时候,他依然面露微笑,毫无悲色。而且这一刻他感觉自己蛮轻松,似乎终于等来一个休假,不再担心赚钱,不再担心孩子,诸事勿扰。
很多想法随着年岁的增长不断丰富完善,历史上明朝嘉靖时期的首辅严嵩跟次辅徐阶有段对话,说这个世界上什么最亲。严嵩说最亲的不是父子,而是师徒,因为孩子会把父母的养育之恩视为理所应当。也许这是严嵩一生感受儿子严世蕃与门生胡宗宪各自表现而发出的感慨。细想起来,家庭关系里面,护犊子基本是主旋律,特别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安排与妥协。儒家文化观造就中国式捆绑,角色是混乱的。夫妻过成了亲子关系,一个像父母一样牺牲,迁就,一个像孩子一样任性,索取。亲子关系过得像敌人,对手,互不理解,还针锋相对。爷孙过得像雇佣关系,一个积极讨好,一个极力享受。家庭矛盾说不清就是在于本身的关系复杂,需求多变。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是立体的,层次丰富的。同样一个人,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矛盾体。
一个人,有些时候面临大事临危不惧,犹如定海神针一样给家里人鼓励,打气。有些时候却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斤斤计较,情绪波动。也许在子女面前就是不容触犯的绝对权威,在老人面前又像个不成熟的熊孩子。也许在亲人面前大呼小叫,在陌生人面前却彬彬有礼等。这些反差与矛盾,才是真正的客观和事实。而我们之所以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的一个呈现恰恰符合了自己的需求。而讨厌一个人,恰恰也是某个呈现刺伤了自己。只想他表现出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接受他的另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一面,实际上也是出自于自己的贪恋。就像情侣之间,只渴望对方漂亮或者帅气一样。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一厢情愿而违背运转的规律,最终还得审时度势与现实和解。如同人生病一样,人吃五谷杂粮,自然生物就得自然变化。
一个家庭把角色过得混沌的时候,就衍生出整个家庭的巨婴现象。每个人各自都很难理清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也违背了儒家传统伦理的初衷。人伦纲常是有秩序的,比如尊老这一点,不是零星的一些仪式上的表面文章。而是遵守自己的位置,从内心上珍惜他们的付出,理解他们的脾气。他们变得唠叨是因为他们不再有很多朋友可以倾诉,他们变得脾气怪异是因为他们还有放不下的情结与担忧。尊老应该是让老人从生活与精神上退休,不再顾虑后辈之事才能真正意义的安享晚年。我们常说的阖家团圆,现实中更多也是互相依存互相榨取。就在于没有真正的切割压力,各司其职。比如爱幼,爱本意是细心培养,严加管教,从小以身作则养成良好习惯,树立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放在整个家庭的第一位,不让吃苦受累,全家总动员的伺候,最好的都是先留给孩子。往往造成了孩子像长辈一样拥有权威的现象。近来社会频发的学生打父母,打老师,校园欺凌等,都是这种权威错位的缩影。没有了束缚的时候,就失去了敬畏与秩序感。人一辈子,先做靠谱的子女,再做靠谱的父母,最后自动生成靠谱的老人。儿女对父母,不是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给钱了事,而是让他们觉得可以不用操心你们,而可以把时间精力留给他们自己支配。父母对儿女,不是给予最好百般迁就操持一切,而是让他们觉得没有谁可依靠,需要独自解决生活种种困难完善自信成长。
生活中每个人都每个人的处境与选择,有人因现实而识时务,有人因气节而不折腰。有人推崇功成名就,有人安心碌碌无为。欲望无上限,生命有止境。委曲求全终归是求一个全,闲云野鹤也只求一个闲。家庭关系中,时而要全,时而要闲。年轻时候全多一点,年老了闲多一点,也许就是善终的一生。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 张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夫妻恩爱,尊老爱幼,三观正,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并能指引孩子健康成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材施教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现在市面上教育的课程很多,书也很多
但是哪种是适合你孩子的
没有人告诉你
比如说有人提倡的“延迟满足”
反应强度大的孩子和反应强度小的孩子
延迟满足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反应强度大的哭个没完
反应强度小的,
本来就是特别想要了才问你要的
你再来个延迟满足
孩子内心受到的创伤又不会表现出来
日积月累,自己的会沉浸在那种
“不配得”中
再看看父母,如果是敏感的父母
上一篇:有消息称未来数月iPhone在中国将大幅降价,可靠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