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争霸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后退?
春秋,王室,楚国春秋争霸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后退?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的战争以及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破坏性十分严重,所以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实际上这种看法不够全面,而且缺乏辨证法:
(1)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当时的中原地区,除了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文明比较先进的华夏族外,还有比较野蛮落后的戎狄及夷人,他们经常进攻华夏族(特别是华夏族的小国),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这些小国抵抗戎狄入侵的战争起着维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先进文明的作用,是进步的和正义的。
(2)在上述情况下,一些大国的国君如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华夏族共同抵抗戎夷蛮狄的入侵。虽然他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树立霸主地位,但客观上起着捍卫华夏族先进文明先进生产力不受破坏的积极作用,是带有正义性的进步战争。所以,连孔子也加以肯定,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齐桓公和管仲,我们要被夷狄征服,成了披着头发,衣带往左扣的野蛮人了!)
(3)即使纯粹的争霸战争,也不能一概否定。因为它使得诸侯国的数目大量减少,使整个中国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4)战争客观上还使华夏族与周围的戎夷蛮狄接触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了汉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从历史的高度,从长远来看,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一看周朝开国的时候,周王朝的疆域有多大,少数民族盘踞的地方有多少。商周时期,中华民族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流域还都是蛮荒之地,被蛮夷戎狄所占据。
周王朝立国之后,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为了开疆拓土,发展生产,抵御异族,繁衍后代。即便如此,到了西周末年,西方的少数民族还是不断掠夺,袭扰中原王朝。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国杀死,镐京沦陷,周平王在东方列国的帮助下东迁洛阳,才得以苟且偷生。由此可见就算是万乘之尊的周天子也要时刻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毫无办法。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小的诸侯被大的诸侯国灭亡,使得大的诸侯国实力大增,以齐桓公为首的诸侯国尊王攘夷,团结一心,抵御外族入侵,保护了中原文化和经济发展,提升了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后来更是征服了戎狄,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也拓展到了南方,中原先进的文化发达的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各个诸侯国的势力也开始大增。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这些小诸侯国实力衰微,彼此征伐,严重影响社会发展,面对外族入侵也无法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经过各个大的诸侯国的兼并和消灭,到战国末年就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小的诸侯国逐渐灭亡,经过大的诸侯国大力发展,不管是人口还是实力都大大增强。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一种进步,只有彼此争斗才能不断进步,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亡国灭种。不管是思想文化还是生产力水平都大大的增强,如果还停留在八百封国时代,不仅无法抵御异族的入侵,经济也只会停滞不前,中国也就不可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才会不断地拓展领土,传播华夏文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要回答春秋争霸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后退,那就得先从春秋这个波澜不惊的时期开始说起。
实际上,整个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是由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构成,其中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界点又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首先,我们先看看春秋之前的商和西周时期的制度实实际上是“邦国制”,在这个时期的统治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其中天子将天下之土分给诸侯们,而后诸侯又将自己从天子手中分到的土地分给自己手底下的大夫。大夫有义务为诸侯负责,而诸侯也有义务为天子负责,而大夫作为天子的附庸的附庸却无义务为天子负责,由此我们能或多或少地看出当时的天子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富有四海”,天子所封分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主权,包含财权,军权以及治权,天子不过是这个天下的“盟主”。显然,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大一统的“中华”的概念。
接着我们再着眼于商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有限,天下仍有许多荒地尚待开发,由此我们不难可以从中推测出当时的交通并不便利,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通过各诸侯国自行其政,来实现天子对天下的管理;如若不然,商周时期的天子每发布一道政令,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传达到遥远边境地区,这样显然无法行之有效地让整个天下正常运转起来。由此可见,当时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提供相对完善的交通环境,由此导致了天子的天下里各区域之间产生了地域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度量衡各有各的标准,文字书写的样式也不同以及各诸侯国军队的编制结构也有所不同等等。
紧跟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环境随之得到了改善,因此诸侯国之间的距离也就逐步被拉近了,因此难免容易造成彼此之间领土争端的摩擦。但正因为彼此之间有了碰撞摩擦,诸侯国之间在文化思想上才间接地有了沟通与融合,致使春秋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宏伟篇章。由此之后商君以法家理论基础在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石。在天下一统后,始皇第一次给我们这个国家起了一个沿用2239年至今的名字——“中华”。之后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出台后,便正式确立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儒法并治的新格局。在客观上,法家思想强行将实行土地分封制的“周天下”,改造成实行郡县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大秦帝国。也正是因为春秋争霸,才孕育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由法家率先将天下归于一统,之后始皇又施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措施,然后“中华帝国”正式确立,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主观上春秋时期各家学说百花齐放,各派学说经过残酷的竞争,在事实上确立了儒法两家的核心地位,也为后来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儒法并治的思想理论基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