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建筑,中国,建筑物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正在快速地向发达国家靠拢。但反应在城市建设上,各地求大求洋,比楼高、比路宽、比环多。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失去民族特色。如:有的城市\"四合院\"正在逐年拆除;有的城市\"里弄\"也在慢慢消失;有的城市的风景名胜区,原古色古香的建筑现已被高凸的、火柴盒似的钢筋水泥楼房所取代,使整个环境画面不伦不类……凡此种种例子很多。
建筑如何既要跟上时代步伐又不致丢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应是我国建筑领域专家、学者和建设者的新课题、新史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决定中国建筑方向的,不是形式,是生产力,是经济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利用鬼佬的水泥钢筋设计技术,什么中国建筑造型都可搞出来吧,如圆金钱型,福禄寿三星型,如来佛型,利用西方建筑技术,真是没什么搞不出来,中西结合真是创意无限。
中西建筑技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大行其道,各个大小城市拆除城墙后,城市起新马路大搞新城区,基本上全部是西式建筑居住楼,但要保留民族特色,广州北京上海南京在一九二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主政后,市政府公园陵园图书馆很多市政工程都中国特色结合建筑,南京中山陵总统府各类市政部门,特别是广州市政府中山纪念堂中央公园都是典型,绿黄瓦脊中国亭及各种细部中式装饰,都真是自有一种古色古香风味,细细总结思量一下,这种中西结合建筑其实是很美观实用,没什么坏结果影响,做得好就赏心悦目,做得不好就戒之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建筑史物》原本建筑生活,活生生的建筑!若綦江桥河原名"桥灞河"现存一陋巷,则原来通衢之街,证为"建筑史基础"(即桥河公社鎮地方志,对古桥灞河的地形制有载史吗?取之一读可知言何史?)基础若加以假设,綦江之万盛街,原名万寿㘯街,今而其基础推平,在假期设的建筑知基础上建筑"万盛古街"只是物非人非。一時难言楚清一一一以後恁甚回首言么"建筑史物"?若巜古文观止》有一篇文北京紫禁城建筑理念史合巜礼记:五藻》政治建筑观史,其实在綦江舊建筑群可鉴!而今无一存,此亦史矣。若用古建筑理念囹建筑(若台湾园山建筑群,使英文不能胡弄欺人之甚!)亦可谓用史,
将原有的历史建筑物推翻,另建筑物以充历史,胡弄人可,欺骗人不可!哄今而后无知可,哄昨後人知不可。明人读此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这个问题我完全不懂,但是也曾对这个问题有过疑问。个人觉得只保留古代中国的建筑外形是不太合适的,木制结构或者砖墙结构都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我们应该从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文化方面寻找答案。比如说古代建筑的风水排列,如香港很多现代化大楼都引入了传统风水学;比如苏州园林的精致结构,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是传承了古代中国园林的现代建筑;比如皇家建筑的气派,北京很多建筑有这种气派感,占地规则、内庭高大宽广。
大概就是这些意思,还有很多中国建筑的有别于外观的只在于文化内涵的特点,中轴线啊、融于自然、天人合一、太极八卦等等,肯定懂中国文化的人都了解,我就不在这里丢人了,哈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新方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