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建筑,中国,建筑物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我们中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成就。鉴证了我国古代人建筑的聪明智慧和建筑文化的结晶。
我国古代古人的建筑,具有独特艺术风格,都是采用木料框架结构造型进行建筑的。我们从千百年遗产旧址的古宫殿,木塔,寺庙以及木桥民间小院发现,古代建筑物不但美观,更多特点是显示出有“墙塌房不倒”的真迹。木建筑古楼,风亭,等古代建筑,现代人拆也很难拆开,即使拆开后很难还原原型。
古代人的建筑工匠建筑物独特构件,它是斗形木框和弓形横木组织而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延升四周平稳牢固,奇妙悬挂。匠艺决顶,为我国建筑工程塑造了不断研究与创造价值观。
就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上,以钢筋水泥为建材料基础设施中,都是从古代建筑摸仿逐步改变而来的,没有古人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现代人恐怕难找到建筑工程造价由低到高新的发展。
因而我国古人建筑文化结晶,古人建筑无穷智慧,都是留给今人建筑新发展的唯一推动力和基础,使今人从古人身上填补了对现代建筑的新方向和新创造建筑奇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受邀!
一个国家的不同文化展现,不只是体现在文字、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其实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出来,它如人的面孔,一个城市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它的建筑风格和标志性建筑。
中国历史文化悠长,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遗留下许多建筑风格和样式的古典建筑,虽经千百年来战乱和人为的损坏,仍存有大量优秀建筑古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珍惜和保护,一旦损坏,再也难以修复原貌。以北京为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五十年曾多次向北京市政府要求和力争,保留北京古城墙、前门等古代建筑物,并建议工厂,马路等重新选址,并留下了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的这句话!结果最终还是都被拆除,想想实在令人痛惜!
目前中国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最主要的问题是一味的求新,求大,求髙,求洋,求同。而忽略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优秀的一面,没有很好的进行中西有机统合,有的既使结合也是生搬硬套,结果是“四不像”,例如北京火车西站,就如同西洋人戴顶中国帽,让人越看越不舒服。所以要在中国几干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应着手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几干年文明中一直在居领先地位,在亚洲形成中华文明圈,日本、韩国等他们的建筑都以中国为版本,如日本奈良,京都,朝国汉城的古建筑都是在仿中国建设样式。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优秀的方面,应吸取其精华。
二是搞好总体规划。中国目前各城市只注意市容市貌和功能规划,而忽视建筑的风格设计及风格的一致性,使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五花八门,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面貌严重雷同,如果不看城市标志,你根本无法区分开来。
三是不要急功近利。纵观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士、英国、日本等。不但十分注意古建筑的维护,同时在新的建筑风格上力求结合本国传统特点和风格,呈现出自已国家和民族的持色。在这方面我们如暴发户,只是求髙大上,而缺少应有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基因。
四是培养优秀人才,在传统基上创新。往往建筑设计和建造师,给普通人一种只是盖楼房的职业感觉,孰不知好的设计建造师还应另外具备美学,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缺乏优秀人才,就只能建造千面一孔的建筑物,也无法在中国传统基础上创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建筑的历史渊源流长,祖宗功不可没。从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到艺盖华厦的紫禁城。洛阳、西安、开封、南京……等等至今闪着光芒的惊世古建筑,无不昭示祖国建筑文化的绚烂,无不显示出祖宗的精雕细琢和匠心独运。
从结构、用料、榫卯拼接,飞檐、走壁,气势恢宏。尖山、悬山、琉璃瓦,吻兽、狮马、须眉座,精雕细琢,美伦美奂。历经百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建筑依然大放异彩。
见多了古建筑、老祖宗留下的建筑辉煌,再看看近、现代建筑,除了水泥钢筋和清一色的灰色堆砌,再就是向空中的无限延伸,除了建筑师、结构师搜肠刮肚的‘’仿制‘’,还有什么工艺、匠人痕迹?
祖宗们从匠人之心一点一滴地磨合的精典历经漫长的岁月,至今仍能经风雨,披雪霜;可我们的现代建筑使用寿命才多少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最多的人民大会堂在伟人们的规划之下,可幸才有百年寿命。
上世纪未,建筑行业尚有优良工程评价,最高级别的“鲁班工程”奖项。不少建筑企业凭借尚未绝迹的手艺高超的建筑艺人,建造过不少的优良工程,涌现为数不少的“鲁班工程”。可是现在,随着建筑工程科技化,技术化,工程质量评价改革,出台了建筑工程双优评价机制,即工程质量结构优良和安全文明施工优良现场。‘’鲁班工程‘’奖尽管存在,已是风毛麟角,除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固定式的施工工艺,哪有什么艺术和观赏性!
现代建筑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加之新材料的不断使用,更要着眼于百年大计,把建筑工程质量和其使用寿命当作最高目标,不断提升,集观赏凸显艺术于一体。不断创新,传承中华瑰宝和建筑技艺。目前还有极稀少的匠人和传统建筑专家幸存于世,不要把中华灿烂的建筑文化停步在此。匠人和专家缺一不可,不能有人设计的出,没人做得了;不能有人做得了,无人设计,那样的话,中国的“奇艺”将彻底丢失,不复存在,丢掉“宝贝”的历史不能有,大力传承的历史不能无,若如此,中国建筑即可继续发扬光大,永远传承,还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强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