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建筑,中国,建筑物如何在中国几千年建筑史的基础上找到中国建筑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原创于2019.1.14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参照服装的演变过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建筑话题实在门外汉,因为建筑也是文化的一个体现,那就从文化角度来说吧。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这方面已有精辟论述。文化如此,建筑也是如此。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穷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回国后放弃稳定生活,全面挖掘保护中国古建筑文化,他洋为中用,创造性的用建筑投影方法,绘出大量古建筑构造视图。也是中国第一个高校建筑系的缔造者,并亲任系主任。
可惜在多年变革中,在接受西式建筑和对古典建筑传承上,传承与保护逐渐式微,古典建筑大量拆除,西式建筑遍布。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风格也难见中国特色。
个人的感觉,在建筑发展上,也要坚持拿来主义,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保护历史,创造未来才是中国建筑的正确方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中国建筑史我认为应该分为古代建筑史和近、现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可以从保留一些比较晚好的宫殿、庙宇、陵墓、园林、城墙、民宅等了解到古代建筑风格。古代建筑物材料主要是木、砖、石。建筑物由三个部分组成,屋顶、基础。组合构建称为斗拱。其特点为木榫链接,外观讲究飞檐翘角屋顶,其功能不仅雄伟壮观 ,而且有排水、遮阴纳凉的需要,同时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从宫殿和一下民宅古代建筑物,基本有三大特点:1、美观2、舒适实用3、安全(包括身体和心理安全需要 ,如四合院)民间俗语“墙倒屋不塌。”就可以了解一些古人对民宅的基本要求。存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许多经受了大地震,任然完好无损,也说明了古人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外观方面,从一些庙宇和民宅的建筑,可以看出古人讲究朴素典雅。追求与自然和谐。存留的一些雕龙画栋,其含义主要两个方面的主题,吉祥和向善。近现代建筑发展与风格,由于篇幅关系,也就不赘述。
但是由于现代建筑存在着如施工质量问题、环境问题,卫生问题等诸多问题,人们为了躲避这些问题,即使花费上千万的资金,也愿意在某个山岭脚下买处别墅。致使产生了一些仇富的矛盾。其实我认为,要缓解不必要的一些社会矛盾,那么在小区规划时,就要考虑这些问题。如规划“田园城市”、“和谐小区”。如在规划小区时,把一些人们活动的场所就进行1规划,如体育场所、散步场所等不同人群的需要。古代一些四合院之所以能保存到现在,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有一个个人的空间。
今后的建筑发展值得借鉴古人的,我认为主要有:1、规划要考虑和谐,从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方面考虑论证,进行规划。
2、安全性
3、家庭的个人空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专业建筑知识,但可谈见解。中国古建筑与欧式主要是大屋顶和尖顶.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区别,这主要是地理和气候(温度和雨雪)不同造成的。当然除房舍外还有桥.洞等。总的发展方问应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外观上造型应多样化.增加民族化.避免目前的单一化.雷同化;内部结构是否应用了木结构建筑的力学原理就不太懂了,如为了防震多应用斜拉.交错增加防倒.塌的应力;城市小区多点水.花木.廊.台.亭谢;城市街道两旁宽阔处也应多仿效園.区设计以利闲息.增点幽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大家都忘了 关键是民众 国民上上下下 对建筑对美的意识的提高重视,没有这个社会基础 再好的设计师都是瞎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我国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史。除了文字记载及考古发掘出的各种陪葬品精湛的制作技艺,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引领世界的先进水平外,各地现存世的古建筑,更象一件件无与伦比的工艺品,让世人瞩目、令世界惊叹!
这些古建筑超凡脱俗、气度高雅、特色鲜明、建造工艺精湛、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轮美奂。而且建造时古人都会考虑当地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雷击、虫蛀等),而作出预防措施。所以存世的寿命特别长。如:北京的故宫存世已超过600年;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全国古庙进行的考察,一些地方的古庙堂还是唐时修建的,存世已超过1000年了。这就是我国几千年的建筑文明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